极目新闻记者 国倩
实习生 刘何森
2024年秋季开启的新学期,小学、初中各学科起始年级已全面启用基于2022年课程标准修订的新教材。在初中化学方面,这次的教材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跨学科实践活动成为其中一大亮点。化学新教材还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初中生应如何应对?近日,在武汉市七一华源中学举行的一场教研活动给出了答案。
据了解,本次活动由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武汉市江岸区教研室和武汉市七一华源中学、武汉市七一中学联合承办。
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
当天,第一节研讨课由武汉市七一华源中学彭雪梅老师执教,授课内容为九年级上册内容《跨学科实践活动一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研讨课上,彭雪梅让学生先设计净水器再制作,巧妙地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们的无限探索热情。课堂上,学生们仿佛化身为小小水质检测员,积极交流、热烈讨论,共同探秘自来水的生产流程,深入了解汉江水如何一步步转化为清澈的自来水。同学们拿出亲手制作的净水器,进行了长江水净化大比拼。
紧接着,武汉市第二初级中学的陈文倩老师带来了《燃料的燃烧》研讨课,她以“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烟花秀”的视频为引子,引出了燃烧的主题。并通过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利用控制变量法建构燃烧条件模型,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燃烧的概念。让学生先画实验流程图再进行实验,让学生经历设计、动手、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过程,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两节研讨课各具特色,但都紧扣新教材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核心理念,即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理论走向实践。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化学教研员韩富军认为,这种变化不仅是教材内容的更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升级,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这种跨学科实践活动将成为化学教学的重要方向,推动化学学科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向更深层次发展。
研讨课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样的课程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创造中成长,真正体会到了化学的魅力所在。“学化学原来没有想象中那么吃力,相反它还可以帮我们更全面地去了解社会的每一个部分。”武汉市七一华源中学初三学生沈昊冉说。
“新教材里更新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是我们以前的课标和教材中没有的。它要求学生去实践,而且要综合很多学科的知识。比如说今天的课程里面,不仅涉及化学,还有物理、生物、历史、数学、道德与法治等等。”彭雪梅说。
她介绍,2024年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在保留七个单元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项微调与升级。在内容上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加了许多跨学科融合的实例,如通过化学知识解释环境问题、利用物理知识辅助理解化学反应等。同时,强化了实验教学的地位,增加了多个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新教材还优化了配图与实例,引入“科学史话”栏目,扩展学生视野。“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在于其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特别是在讲述水资源时,不仅详细阐述了水的组成及化学特性,还着重强调了水资源的合理保护与有效利用。”
可充分利用假期深入实践
“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意义就是在于让我们的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能够获取第一手的资料。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结合多学科知识,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意义的。”武汉市七一华源中学校长惠新义表示,这种实践不仅与中高考不冲突,反而能让学生在面对相关问题时,回答更为自如、丰富,展现出独到见解,并有效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致力于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
那面对新教材中的这些变化,学生和老师应如何应对?
对此,彭雪梅建议,新教材中由于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时间跨度比较大,同学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更要走进生活中或者是生产中去实践。她提倡同学们充分利用假期时间,进行持续的实践探索。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也需要不断地与同学们沟通,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反馈。
由于实践活动包含多个板块,彭雪梅建议将同学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负责完成不同的内容,这样既能分工明确,又能促进团队合作。同时,她还强调同学们需要理解整个活动的意义所在,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为了通过实践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为了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彭雪梅还建议在实践过程中穿插展示课。在展示课上,各小组可以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使同学们对整个活动有更全面、更深入的把握和了解。通过多样化的任务和展示,让同学们能够更全面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从而在实践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
韩富军则认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给学生机会、相信学生,让学生从校内走向课外,把课外所学到的知识再回到课堂来,领会理解化学相关的学科知识,“这就叫作学用结合,这很重要也很关键。实际上不光是化学学科,应该是我们整个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在学校内的各个学科都应该体现这个理念。”韩富军说。
“教育之精髓,在于教学与研究的深度融合,相辅相成。”韩富军认为,要打造一堂符合化学新课标要求的高质量好课,要做到“一链接、双注重、三共学”。
“一链接”,即建立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将化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社会热点以及学科前沿中,使学生理解到学习化学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凸显了化学学科的独特价值。
“双注重”,即注重实践育人和技术赋能。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其实践性不容忽视。要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既掌握了化学知识,又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在大数据时代,教育技术的力量不容忽视。老师们可充分利用教育技术,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共学”,即师生共学、生生共学和校内外共学。师生共学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共同学习者。生生共学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成长,在研讨中深化理解,在互助中共同进步。校内外共学则强调了课堂并非学习的唯一场所,各种资源都可以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