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对话冉景丞:建立保护黔金丝猴生态廊道

微铜仁 2024-06-17 10:44:21

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流域的交界地带,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复杂多变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濒危及特有物种的保存和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鸟瞰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一角。叶顺强  摄


2024年5月29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  申逸恺 摄


而梵净山作为珍稀濒危物种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的唯一分布地,是地球同纬度上原始植被保存最完好的一颗“绿色明珠”,是水青冈林在亚洲最重要的保护地和全球种子植物最丰富的地区。


2024年3月22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黔金丝猴研究中心拍摄的黔金丝猴“小梵”及幼崽。李鹤 摄


而我们该如何进一步研究和保护黔金丝猴?带着这个问题,5月30日记者驱车前往贵阳市,对人与生物圈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省管专家、“新时代的贵州人”、黔金丝猴保护专家、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冉景丞进行了专访。


2024年5月30日,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冉景丞院长接受记者专访。申逸恺 摄


资料显示,世界上有5种金丝猴,有黔金丝猴、川金丝猴、滇金丝猴、缅甸金丝猴(怒江金丝猴)、越南金丝猴,其中除缅甸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外,均为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而黔金丝猴则为贵州特有。


2024年4月2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拍摄的黔金丝猴小宝宝。叶顺强 摄


2024年5月29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 拍摄的黔金丝猴“天天”。高正燕 摄


“黔金丝猴,是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它是比大熊猫更稀有的‘中国宝贝’。之前都认为它是典型的树栖动物,通过研究才发现它大量的时间会在地上活动。之前只知道它吃野果和树叶,但我们发现黔金丝猴生娃时也要吃螃蟹等水生动物,就像人在坐月子的时候要吃好东西一样。”冉景丞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道。


“因为黔金丝猴很胆小,警惕性高,在野外我们几乎不可能与它们‘碰面’,目前我们通过黔金丝猴研究中心对‘天天’‘梵梵’和它的孩子们的长期观察和数据收集,目的是进一步了解黔金丝猴的生活习性、繁殖行为和疾病情况等,由此判断野外的黔金丝猴可能存在的威胁,找出解决办法,以期为黔金丝猴研究和保护制定出更加有效的保护策略。”


冉景丞工作照。由受访者提供


近年来,借助视频监控系统、无人机热成像镜头监测、红外相机、卫星遥感、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使得科研人员得以对黔金丝猴进行更为全面系统研究,还通过采集它们的粪便来分析其身体病症、肠道微生物菌群、雌雄比例、成幼比例等。“监测发现,目前黔金丝猴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活动行为正常。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梵净山的植被状况也有一些变化,导致野外黔金丝猴主要活动范围有所改变,如在生态移民搬迁后的江口县太平镇马槽河一带活动频繁,在核桃湾一带有向保护区外发展的趋势。这说明黔金丝猴种群增长的条件和趋势是存在的。”冉景丞说道。


冉景丞工作照。由受访者提供


“梵净山申遗成功后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游玩。其实发展旅游业与保护黔金丝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弥合的。只不过要求在保护区管理方面要更加科学细致,科研工作不仅要研究黔金丝猴,更要研究保护区管理能力和社区发展方向,在人口承载力低但适合于黔金丝猴活动的区域建立生态廊道,实现保护和发展双赢。生态廊道不等于生物通道,生态廊道指的是在整个这个区域内,既考虑物种水平的需求,又要考虑种间关系、物种与环境的关系,还要考虑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既有工程措施,也有社区和政策措施。最终能够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生态斑块和景观单元相互连接,从而促进黔金丝猴的迁移和繁衍,增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冉景丞接着说道。


冉景丞工作照。由受访者提供


“保护黔金丝猴不仅是保护一个物种,更是保护整个生态系统,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今,贵州梵净山国家公园正在创建,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黔金丝猴能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永远繁衍生息,延续它们的生命故事。”冉景丞在与记者道别时如是说道。


据了解,1978年,贵州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1986年7月,梵净山被列为首批1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同年10月,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18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贵州省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黔金丝猴作为一种地球上只生活在中国贵州铜仁梵净山区域的金丝猴,它们脸部灰白或浅蓝,鼻眉脊浅蓝,尾部细长,以植物性的叶、芽枝、果实及树皮为食。


由于黔金丝猴栖息在犹如孤岛一般的梵净山中,加之数量稀少,1989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EN(濒危)级别,据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最新统计,目前数量仅为800余只,因此被科学家称为“地球独生子”。


新闻小贴士

冉景丞:贵州思南人,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贵州省省管专家,人与生物圈中国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标准委员会委员。他30多年保护和研究生物多样性,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演讲、讲座、自然课堂、研学旅行等方式开展上百场主题活动,组织编写出版《物种100·贵州智慧》《水墨黔乡66个贵州生态地标》等科普书籍,动员更多人投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爱大自然的行业中来。2022年6月,冉景丞入选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评选的“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2022年12月,荣获“新时代的贵州人”称号。

(铜仁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申逸恺)


责任编辑:简俊晖 
点赞0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