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甲辰龙年,中国首龙!“披甲武士”英良达泰龙亮相

现代快报全媒体 2024-02-29 19:09:43

甲龙一直是恐龙家族中的明星,它从头到尾有大量的骨板覆盖,是植食恐龙中的“至强之盾”。近日,中外科研工作者在专业期刊《脊椎动物解剖学·形态学·古生物学》上发表论文,甲辰龙年中国发现的首个恐龙新品种就属于甲龙类,它被命名为英良达泰龙(Dataiyingliangis)。经过多年清修、研究,科研人员终于复原出它的相貌,这种生活在晚白垩纪的“披甲武士”,不仅周身甲胄,尾部还有一把“大锤”,面颊两侧还有“角”,外形威武霸气,真正做到了攻防一体。

英良达泰龙的3D复原重建模型绘图:守林动画

无人问津的石块,竟是白垩纪甲龙

2016年,江西省会昌县贡水河沿岸进行道路开挖施工,村民注意到散落在路边的紫红色碎石块中隐约可见一些白色碎块。村民拍下照片,并在网络贴吧上询问,时任化石吧大吧主的钮科程告知其可能为恐龙化石。

达泰龙化石标本破碎不堪的原始状态博物馆供图

由于标本非常破碎且尚未清理修复,难以辨别具体是什么物种,钮科程建议联系相关科研机构现场勘察,之后他与发帖人便失去联系。直至2018年,钮科程在负责筹建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期间,再次偶然对接上了这些碎石块的消息:由于过于破碎,这些石块无人问津,后被村民捡拾收集起来,还保留在当地。随后,博物馆与当地村民取得联系,这些碎石块便被捐赠至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并后续由该博物馆主持清修保护并开展科研工作。

经博物馆清修后的化石标本展示了两只叠压保存的个体博物馆供图

清修这批化石,就像是高难度的“拼图游戏”。经过博物馆清修实验中心的修复人员漫长的拼合,两只叠压在一起的甲龙标本逐步呈现出来。叠压在下方的标本为达泰龙的正模式标本,保存了头骨,八节颈椎,两件颈半环和骨片,部分腰带骨骼和尾椎。另一件标本保存了头骨,全部颈椎,部分背椎,肋骨和肩带骨骼以及骨片。由于椎体上的骨缝合线并未完全愈合,研究人员认为两件标本均是亚成年个体,体长约3.5至4米。

披甲、带锤、有角!达泰龙身姿威武

2024年2月15日,恰逢中国甲辰龙年到来之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加拿大自然博物馆乔丹·马伦(JordanC.Mallon)教授和宫下哲人(TetsutoMiyashita)教授等学者发表论文,经过多年研究,英良达泰龙的全貌终于面世。

经过初步拼合粘接之后的达泰龙化石博物馆供图

达泰龙的前颌骨突出,有与其他大部分甲龙亚科相似的、标志性的颅部突起,而覆盖在下颌和喉部的多边形骨片,就像锁子甲一样保护着动物的咽喉,这一特征在缙云甲龙(Jinyunpelta)标本中也发现过,尾椎骨被骨化的肌腱包裹,大概率是为了支撑尾锤。达泰龙独有的特征是脸颊两侧有一对小型的轭骨/方轭骨角,并向外伸展。达泰龙的形态学特征介于早期的甲龙科和后期衍生的甲龙亚科之间,经过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团队认为达泰龙处于亚洲甲龙亚科的衍生类群或与发现于蒙古国和中国北部的绘龙(Pinacosaurus)构成一个姊妹类群。

两只叠压保存的达泰龙复原图绘图:KaitlinTLindblad

叠压在一起埋藏的达泰龙也为甲龙类的行为学方面提供了额外的信息。这种埋藏姿态也在绘龙身上出现过,当时这种姿态被解释为原地风沙沉积的快速掩埋,间接说明了绘龙的群居行为。两件达泰龙标本是沉积在河流或者湖泊之中,无法确定是否原地埋藏,但很可能意味着它们是群居生活。

据悉,属名达泰龙中的“达泰”取自中文“通达、安泰”之意,种名则是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向全资资助其建设发展的英良集团致敬。达泰龙的发现是对晚白垩世早期甲龙亚科化石记录的重要补充,为解释甲龙亚科与非甲龙亚科的甲龙科恐龙的分异提供了新的证据。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是钟寅

责任编辑:刘明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