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郭会桥 张渊
通讯员 谢小琴
教育要进行怎样的变革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呢?一年前,2022年5月26日,武汉理工大学召开了“首届高质量人才培养与招生就业大会”,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赋能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一年来,教育数字化“武汉理工”样本正逐步显现强大势能,全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去年武汉理工大学召开“高质量人才培养与招生就业大会”
新型学习场景“时时能学、处处可学”
去年9月,在202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告诫学子:“中学时代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传授和标准化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数字时代的大学学习,你们要加快自我转变、自我提升、自我教育,在学校为你们提供的智能教育环境中实现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开学典礼上,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寄语新生
以大学校园最常见的学习场景图书馆为例,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物理馆舍每周开放时间达98小时;数字图书馆全年365×24小时为读者提供服务,读者可以通过各类终端设备,连接到图书馆网站、移动图书馆和图书馆微信平台,利用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服务。
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图书馆
“这是为学生们打造的一个自主沉浸式阅读和导学导读空间。” 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谷倩介绍,学生们来到这里,扫二维码即可阅读各专栏推出的电子图书。“我们不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中外文电子图书阅览资源,还将不定期邀请荐读人来为学生们推荐好书。”如果说,这是教育数字化的1.0版本,那么,未来学习中心就是更高阶的新型育人环境。
时时能学、处处可学
武汉理工大学不仅让学生通过图书馆学习到书本知识,更希望他们通过图书馆进行体验式学习,因此学校建设了未来学习中心,把学校和建材、交通、汽车行业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成果放到这里,学生可以通过预约,体验到学校的科技成果。目前已为学生提供了7个项目,并且定期更新。
2023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湖北首条智慧高速公路鄂州高速亮相
其中有姜德生院士团队研发的世界第一的光纤传感网络系统,这也是湖北首条智慧高速公路的核心技术。它可以像神经一样布设在大型基础设施中,让我国的高速公路、铁路、输油管线等设施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体验到振动的传播模式。“我说话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敲击台面产生的振动通过固体传播,都可以被感知到。大家可以体验一下系统对声音的还原效果。”讲解员介绍:“学生通过这个系统不但可以了解先进的技术,更可以提出应用需求,开发智能功能。”
姜德生院士
此外,还有数字孪生人机协作平台,学生不用去实验室,可以自己编程下载后远程操控机器人;实际水泥厂的数字孪生场景,可以让学生不出校门就了解到实际工艺和装备;无人远程驾驶系统……提高学生对目前最先进的智慧交通技术的认知能力。
杨宗凯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高等教育平行论坛上作主题发言
新型管理体制,校长驾驶舱、首个AI校长助理上线
工业时代教育支撑体系已不能为信息时代、智能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提供有效支撑。教育要进行怎样的变革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呢?杨宗凯认为,必须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智能技术支撑下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重构,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教育数字化关键在于“化”,也就是在数字时代对教育进行系统性变革,构建新型的教育生态;通过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创新,逐步实现流程再造、结构重组和文化重构。
在武汉理工大学教育数字化体验与服务中心。一组图片梳理了这一年来,武理工围绕教育数字化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武理工全面实施“5·30”行动计划
其中,武汉理工大学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校治理等关键领域,挑选60余个关键指标形成学校综合情况“十大指数”,建立校长驾驶舱,实现学校事业发展态势一屏统览和一键调度;聚焦规划、监管、评估、服务四大职能,选取核心业务领域的关键指标项建立处长驾驶舱,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时刻做到“心中有数”;聚焦学院概况、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党建学工六大主题一体呈现,建立院长驾驶舱。校长、处长和院长“三级链接”数据驾驶舱以数据中台为连接,数据同根同源,架构互联互通,纵深协同推进学校管理更加精准化、扁平化和透明化。
据悉,在立体化数舱之上,武汉理工大学积极发挥人工智能优势,上线运行首个AI校长助理,驱动“理工效能”,实现数据驱动、精准治理、协同共享、提质增效;创新实施“红绿灯计划”,利用人工智能及时提醒任务推进落实进程和既定目标达成与偏离情况,使治理轨迹更清晰、过程更透明、预警更精准。
2022年6月武汉理工大学启动“珠峰计划” 培养高质量材料人才
新型培养体系,创建产教融合“微专业”
“学校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支撑数字时代的人才需求,数字化的课程资源供给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人才选拔模式单一,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不足等问题突出;大学生就业市场形势更难、就业岗位更少……”去年5月,武理工发布以教育信息化为引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5·30”行动计划,打造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与招生就业新生态。
近年来,学校设立了材料学科“珠峰计划”,增加了四个本硕实验班,启动了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建了产教融合的“微专业”培养模式,开启了“本研一体化培养”为学生成长发展助力赋能。
“大师讲材料” 武汉理工大学院士为本科生授课
学校聚焦特色前沿专业方向,对接国家复合型创新人才需求,设立了光电子信息玻璃、智能车辆工程、智能建造、智能系统技术、碳经济与碳数字化5个微专业,通过跨学院、学科、行业组建教学团队,采取与国际院校、校内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合作的培养方式。同学们可以在学习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发展需求,扩充跨学科知识,提升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同学们通过审核即可获得结业证书,并获行业企业认可。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武汉理工大学创新性地在优质生源基地高中开设新材料与器件实验班,强化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有机衔接,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珠峰计划
一年来,武汉理工大学出台《课程资源数字化建设规范指南》等文件制度20多项,构建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人才培养质量新标准。
对照新标准,学校部署了理工智课平台,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教学资源,完成了9900个课程空间的教学资源建设,全面推动了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在全校425间教室部署了常态化直录播系统、实现AI智能巡课;方便学生直播回看,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方便教师和督导复盘教学过程,实现课程质量的智能精准评价。
2023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现场
在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中,学校创新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中国建材、中国交建、东风汽车等企业共同提炼出行业急需解决的卡脖子问题、关键工程难题,由企业立项,并共同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纵向项目,开展攻关。然后由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和研究生共同讨论确定拟攻关的关键工程技术难题及其依托科研项目,再倒推工程硕博士的培养方案。“我们在11所学院开展试点,打通全部研究生课程,面向全体研究生和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开放,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生每学期动态选课,一生一课表,提升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能力。
(图片来源:武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