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看常州采访调研|首站走进微亿智造,感受常州“智造”新魅力

现代快报 2024-10-24 14:47:32 阅读量:

在今年的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一款名为“创TRON”的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惊艳亮相,迅速吸引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这款由常州微亿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智能体,不仅代表了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厚积累,更成为首个获得国家级智库认证的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彰显了常州“智造名城”的非凡实力。

作为国内机器人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常州凭借完备的产业链和工业基础,在机器人制造领域独树一帜。据统计,国内每四台工业机器人中,就有一台出自常州之手。10月24日上午,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看常州采访调研团首站,走进位于钟楼区的微亿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亲身感受常州智能制造的非凡魅力。

发布全球首款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

微亿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亿智造)成立于2018年,总部坐落于常州市钟楼区,同时在上海、深圳及北美等地建有先进的AI算法研发中心。公司专注于以工业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助力工业企业快速实现数智化转型升级,拥有一支由400余名精英组成的团队,其中研发人员占比高达70%。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微亿智造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500余项,国内外发明专利突破300件,成功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列。

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应用场景为切入点,先后自研了工业AI算法、超精细视觉感知模组及工业机器人控制全栈技术,打造了系列以智能质检设备为代表的“软硬一体”自感驱控智能化设备。

今年3月,微亿智造在业界率先将具身智能理论应用于工业场景,提出了“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的概念。经过半年的潜心研发,公司终于在9月的工博会上成功发布了全球首款用于工业环境的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创TRON”。

现场,工作人员向采访调研团详细介绍并演示了这款机器人。“创TRON”集复杂环境感知、强任务理解、实时动态规划、高速精准控制等感驱控技术优势于一体,能够在复杂的工业环境中自主学习、决策并执行高度复杂的任务。同时,它还能实现多个工业场景间的柔性切换,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解放了人力,并大幅降低了后期切线及维护费用。

看完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的演示后,采访调研团成员们纷纷发出惊叹之声。燕赵都市报副总编辑张洪杰感叹:“太神奇了!”他表示,常州智能制造真是名不虚传。“常州本身产业基础就十分雄厚,现在又抓住了机器人这样的数智产业,这个产业又以年轻人为主,这与常州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向往城市这一目标非常契合。”

据介绍,“创TRON”的出色表现,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经国家级智库综合评估,它在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领域成为首个国家级智库认证的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并荣获了被誉为机器人界“奥运盛会”的“CIIF机器人奖”,成为具身智能领域唯一入围的项目。

据悉,这款通用的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将在明年正式投入批量生产,有望开启一个全新的千亿级市场。

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高地

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上,“智造名城”常州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远见与魄力。作为国内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地,常州已形成了从关键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在规模集聚、创新能力和市场培育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常州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近150家,其中国家单项冠军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产业规模近300亿元。

据统计,常州全市各类机器人年产量超过6万台,涵盖协作机器人、六轴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等。产品应用上,无论是新能源装配、焊接领域,还是质检、包装码垛、种植养殖等领域,都活跃着各类机器人的身影。今年上半年,常州全市机器人整机企业产值同比增长近16%,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为了加快推动机器人产业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今年常州印发了《常州市机器人产业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布置了产业能级跃升行动、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典型场景示范行动、公共服务支撑行动、人工智能赋能行动等5项行动14条重点任务,助推常州机器人产业跨越式发展。《计划》明确了目标,到2026年,常州要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和集成应用高地,年产各类机器人整机10万台,产业总规模突破500亿元,新增上市(后备)企业10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家、各类标准10项、发明专利50项,累计新增工业机器人应用超1万台,建设机器人研发创新平台10个,建成国家级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聚焦机器人产业,常州还积极引进科创资源,发挥龙城实验室、先进制造研究所、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创新能力,探索人形机器人、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融合。

抢抓风口,乘势而上。常州正不断拓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边界,为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高地奋楫笃行。

实习生 沈周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敏/文 施向辉 顾闻/摄

责任编辑:胡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