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京山市罗店镇大树村。每到插秧时节,目睹插秧机在田间忙碌穿梭,思绪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回童年那段栽秧的时光。
“五一”前后,故乡的田野宛如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草长莺飞,雨水丰沛,老牛迈着沉稳的步伐辛勤耕地,犁耙翻动,水花四溅,处处洋溢着农事的繁忙与活力。如今回首,那段岁月依旧满是温馨与美好,承载着我童年最珍贵的记忆。
栽秧前,准备秧苗是首要任务。先精心挑选优良稻种,将其置于水缸中浸泡数日,随后捞起来沥干,待长出新芽时就均匀地撒播在秧田里,再细心地覆盖上塑料薄膜。在温暖阳光的轻抚下,嫩绿的秧苗如同新生的希望,茁壮成长。待秧苗长至15厘米左右时,便迎来了移栽水田的关键时刻。
栽秧当日,左邻右舍都会热情赶来帮忙。天刚蒙蒙亮,大人们就已来到田间扯秧。他们稳稳地坐在秧马上,熟练地扯起一把把秧苗,再用稻草仔细系好,方便挑运到水田中。
尽管田里的水还带着丝丝凉意,大人们却毫不犹豫地卷起裤管,在水田中整齐地排成一行。他们一边劳作,一边谈天说地。家长里短、古今中外,无所不谈。随着太阳渐渐升高,气温回暖,欢声笑语在田间地头久久回荡,为辛勤的劳作增添了许多欢乐的氛围。
栽秧的过程着实辛苦,通常是男人们负责挑秧,女人们承担栽秧的重任。只见女人们身姿矫健,弯着腰、扎着步,在水田中有序排列。每插完一排,便需小心翼翼地向后退一步。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往往不到一个时辰,就已让人腰酸背痛。更让人胆战心惊的是,有时还会遭遇蚂蟥,它们悄无声息地粘在腿上吸血,令人毛骨悚然。即便如此,大家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怀揣着对丰收的期盼,深知此刻栽下的不仅是秧苗,更是一家人全年的希望与口粮。
形态各异的水田,宛如一面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女人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她们身着五颜六色的服装,远远望去,仿佛一朵朵盛开在水田间的莲花,构成了一幅独特而美丽的田园画卷。
家乡的栽秧饭也颇为讲究。请人栽秧,必定要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蒸笼格子是必不可少的,里面或是香气四溢的蒸肉,或是鲜嫩可口的蒸鱼,又或是软糯香甜的蒸糯米丸子,再搭配上腊肉、咸鸭蛋。条件好的人家,还会精心烹制一道黄瓜炖鳝鱼。众多美味佳肴摆满一大桌,劳作了一天的乡亲们围坐在一起,举杯畅饮,欢声笑语,热闹非凡。这不仅是一顿美食的盛宴,更是邻里之间情感交流的温馨时刻。
离开家乡外出谋生许多年了,但童年时与乡亲们一同栽秧的情景却始终历历在目。那段难忘的时光,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也让我明白了付出与收获的深刻道理。回忆起那段岁月,心中满是对家人陪伴、邻里温情的感激之情。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块块规整的稻田,一排排崭新的红瓦白墙的新农村房屋,在绿树的掩映下,尽显生态之美。如今,插秧已由机械化作业取代人力,一亩农田只需十几分钟就能完成插秧,效率大幅提高。然而,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心中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曾经田间的欢声笑语、邻里间的亲密互动,都成了记忆深处最珍贵的宝藏,每每回想起来,那些童年的欢乐仿佛就在耳边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