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李虹散文|栀子花香溢四邻

极目新闻 2025-04-21 18:24:10

周末的上午,趁两个孙子不上学,我单人单骑回乡下看望老母亲。临别,母亲跟我说:“家里也没啥好带的,摘几朵栀子花吧,这东西放家里可以防蚊子,女孩子戴头上可以除汗气。”

我这才发现,老家门前这棵和我年龄差不多大的栀子树又开花了。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伤和”等赞美栀子的诗句。刘禹锡在他的《和令狐相公咏栀子花》一诗中也有诗云:“蜀国花已尽,越桃今已开。色疑琼树倚,香似玉京来。”刘禹锡笔下的越桃,指的就是栀子花。可见,我国历代就有栽植栀子花的传统。

在我三岁那年,母亲又生了个妹妹。因为在我上头已有两个哥哥,自从母亲有了妹妹后,就对她这个小女儿格外宠爱。记得妹妹刚过完周岁生日,母亲就从邻居二婶家为妹妹讨来一根栀子花枝。母亲说女孩天生与花有缘。栀子花枝拿回来后,母亲先是让父亲用碎砖头在堂屋门前靠左边砌了一个正方形花坛,然后又从菜园空地上挖来泥土作填充物,浇足水分,插上栀子花枝,再盖上打湿了的遮蔽物,大概在半个月后,扦插上的栀子花就在新家生根发芽了。

每隔两三天,母亲就要给栀子花浇一次水,以促其扎根发芽。每次给栀子花浇水,母亲从不让父亲和我们这帮小屁孩插手。母亲说:“这栀子花就像女孩子一样,天生爱干净。对待它们不能毛手毛脚,更不能用不干净的脏水浇灌。”栀子成活后,母亲拿它与心爱的小女儿一样精心呵护,无论农活多忙,干了就给它松土浇水。秋天,又从大队油房找来一包香油饼,用水泡胀后盖在盆子里闷上几天,让它自然发酵。等发酵好了,母亲就用小铲子在栀子花一尺远距离处分别挖出三个鸡蛋大小的深坑,每个深坑各抓一把发过酵的饼肥,然后再把土坑用土填平。母亲说:“这栀子花最娇嫩,所以施肥也是有讲究的。施远了会使不上劲,施近了又会烧根。千万不能用农家肥和大粪。”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三年不到,这棵栀子花就在我们一家人的期盼中开出了几朵洁白如玉、芬芳馥郁的栀子花。母亲两眼笑成了一条缝,她先摘两朵在鼻子下嗅嗅后,小心翼翼地戴在了小妹的羊角辫上,然后再摘两朵分别插在自己两个鬓角上。后来栀子花长高了,开的花也多了起来。每逢栀子花开,凡有邻家女孩来串门,母亲都会毫不吝啬地摘几朵送上。

兜兜转转,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这些当年的淘气包都如鸟儿一样飞离老家的村庄,在不同的社会角落寻觅到了自己的栖身之所,且由当年的懵懂少年成了如今的爷爷奶奶辈,母亲也被岁月磨砺成了耄耋老人。其间,老家的房屋几经翻修更新,父亲也先一步离开母亲,唯有这棵饱经风霜的栀子花如乌鸦反哺般守在母亲门前,见证了时代变迁,也见证了父亲母亲勤劳艰辛的一生。

栀子花开,清纯而淡雅,不用浓妆淡抹,纯洁的白色,清淡而馨香,就是对母亲最纯朴的性格与美丽最好的表达。

就在我行将离开母亲的那一刻,想起了一首歌《栀子花开》:“这个季节我们将离开/难舍的你害羞的女孩/就像一阵清香/萦绕在我的心怀/栀子花开/如此可爱/挥挥手告别欢乐和无奈/光阴好像流水飞快……”


(李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散见于《微型小说月报》《山东文学》《黄河文学》《大渡河》《小小说月刊》《新青年》《新老年》《星星》《精短小说》等国内外报刊,并有部分作品被转载或获奖。出版有《李氏家乘族谱》、小说集《星儿不知心里事》和《李虹诗歌选集》。)

责任编辑:刘明 值班主任:黄莹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