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魏贵芳
在改革开放的浩荡长卷中,总有一些故事如星辰闪耀,照亮时代的底色。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由民进会员、武昌区政协委员、报告文学作家王默然创作的《春华秋实——一个中国民办幼教拓荒者的浩荡征途》正式面世。这部煌煌30万字的作品,以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民办幼教拓荒者张春花的奋斗史诗为脉络,不仅书写了一位寒门女性逆风飞扬的传奇人生,更折射出中国民办教育从荒原拓土到春华满枝的壮阔历程,为奋斗者的时代写下滚烫注脚。
苦难淬炼的信仰之光:从尘埃里开的生命之花
张春花的起点,是豫南农村的冷灶断粮、漏雨土屋,是少年时代捡拾未炸响的鞭炮装点年味的辛酸,是赤脚求学时“一罐豆瓣酱撑起一周”的坚韧。作者以细腻笔触还原了那个物资匮乏却精神丰盈的年代:寒门子弟在麦田里追逐布谷鸟的欢歌,在雨夜河沟捕鱼改善生计的智慧,在借火把光亮中奔赴学堂的执着。这些充满泥土芬芳的记忆,让读者触摸到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即便生活将人摁进尘埃里,心怀阳光者也能在尘埃里开出花来。
书中对“苦难哲学”的诠释尤为动人:当商业浪潮裹挟教育行业时,经历了两年四次搬家的张春花,不忍心让孩子们跟着自己颠沛流离,手握64张借条建起了第一幢教学楼;她啃馒头打官司,去守护教育这一片净土;当行业寒冬降临时,她以“幼教不会死”的信念深耕“一老一小”新赛道。这种将苦难化为养分的生命力,恰是改革开放一代奋斗者的集体肖像——他们不是命运的宠儿,是时代的破壁人!
时代洪流中的丰碑:为民办幼教立传,为改革精神塑魂
《春华秋实》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把个人发展融入滚滚时代洪流之中,成为记录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行业史诗”。1988年,张春花砸碎“铁饭碗”创办春花学前班时,民办教育尚在政策夹缝中艰难萌芽。书中再现了那些里程碑式的时刻:斑驳民宅里诞生的第一间教室,农民工子女围坐吃“园长家饭”的温情,手绘二十四节气长廊的教育匠心……这些细节拼凑出民办教育从“草台班子”到“重要组成部分”的进化图谱,更揭示了改革开放最本质的精神——敢为人先的勇气与为民谋福的担当。
作者以史家笔法勾勒行业变迁: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从资本狂欢到回归初心,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深耕。张春花“将利润投入教育而非口袋”“幼儿园不是家族企业”的坚持,“不让一个孩子失学”的誓言,与当下教育焦虑形成鲜明对照,为行业指明“以爱为舟,以质为舵”的航向。书中对《学前教育法》时代的前瞻思考,更赋予作品强烈的现实意义。
家国同筑的精神图腾:奋斗者的火把照亮更多的人
张春花的故事,是个人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国式家族”的成长传奇。书中的家庭教育章节尤为出彩,“吃亏哲学”的哲学贯穿始终:为了家族成员的幸福,张春花一次次地推迟自己的结婚日期,一家人与公公在“蜗居岁月”中演绎孝道新篇……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让“家国情怀”不再抽象。当她将“庆龄幼儿园”打造成幼教界的“黄埔军校”,义务帮扶濒危园所、自费举办行业研讨会时,个体的“小我”已升华为行业的“大我”。
王默然的笔端流淌着深沉的敬意:他不仅记录了一位教育人的创业史,更捕捉到改革开放的精神内核——那些在长江边摇橹的纤夫、在脚手架上抢工期的工人、在政策空白处拓荒的企业家,正是他们以“踏出千荆万棘”的勇毅,托举起一个个梦想。正如书中所言:“教育者的幸福,不在于摘取多少果实,而在于播撒的种子终成森林。”
在出生率低下与教育普惠双重挑战交织的今天,《春华秋实》的出版,是对“躺平”“内卷”等时代症候的响亮回击。在张春花们的故事里,我们读懂了何谓“奋斗者的浪漫”——它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而是将生命融入时代洪流的壮怀激烈;不是计算得失的锱铢必较,而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奋斗精神。当这样的精神火种代代相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必将绽放更多璀璨的春华秋实。
此刻,武汉市庆龄幼儿园的金桂树下,新一代幼童正在嬉戏。他们不会知道,脚下的这片土地曾浸透拓荒者的血汗;但时代会记得——在中国民办教育的丰碑上,永远镌刻着这样一群人的名字:他们以爱为帆,以梦为桨,在改革的江河中踏浪远征,为无数孩子的童年护航。这,正是《春华秋实》给予时代最珍贵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