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近日,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去世,引发了他在中国的读者们的怀念。
略萨是拉美文学爆炸时代的四主将之一,马尔克斯、略萨、富恩特斯、科塔萨尔,他们的作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涌现文坛,经译介到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刮起飓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
1987年购买的略萨作品,至今仍珍藏在家中书架上
得知略萨去世的消息,湖北作家刘益善从家里的书架中找出了三十四年前购买的略萨作品。刘益善说,他珍藏着的是1985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略萨的《绿房子》,书的扉页上还记录了购买时间是1987年1月。另外还有《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也购于同时期。
刘益善向极目新闻记者回忆,上世纪80年代拉美文学翻译到中国引起爆炸效应,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略萨的《绿房子》《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他都读了。感觉很新鲜,跟中国古典小说不一样。拉美文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手法来叙事,评论家称马尔克斯的作品为魔幻现实主义,称略萨的作品为结构现实主义。略萨用几条线来叙述故事,对拉美妇女的生存和处境反映得很深刻。“我甚至用他的结构现实主义的写法,写了几部中短篇小说,效果还挺好。略萨的书,对中国的作家有一种冲击力,影响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写作的一批作家,对中国文学发展变革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刘益善说。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读到拉美文学,“像是久旱逢甘露一样”
今年84岁的刘存沛先生,曾作为云南人民出版社“拉丁美洲文学丛书”(50余卷本)的总策划和掌门人,担任了其中大部分重点图书如《百年孤独》《酒吧长谈》《拉美散文选》《拉美中篇小说选》的责任编辑。至今,他的微信名仍叫“刘拉美”。
刘存沛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略萨的《绿房子》,大约在1981或1982年,就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以“外国文学名著”的名义推出来。后来的“拉丁美洲文学丛书”中推出了《酒吧长谈》等。《酒吧长谈》是略萨“平生最喜爱、最得意的作品”,标志着作家写作技巧达到高峰,标志着拉美作家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我为有幸成为《酒吧长谈》中译本的责任编辑而自豪。”
刘存沛回忆,“拉美文学丛书是我编辑过的文学含金量最高的丛书。”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读者读到了有别于苏俄文学和英美文学的拉美文学,像是久旱逢甘露一样,在拉美作家别开生面的小说写法中,总会获得一种亲切感和亲近感。“小说能这样写吗?”一时成为对中国文坛的启发和感召,所以有了拉美热。云南人民出版社的推波助澜,功不可没。
并且,他还回忆,上世纪90年代略萨获知《酒吧长谈》将出中文版后说:“中国在地球的另一边,对我们的文学感兴趣,真有意思!真了不起!”
让刘存沛感叹的还有,就在前不久,中国译介拉美文学作品最多的第一人、翻译过略萨的《胡利娅姨妈与作家》《城市与狗》《公羊的节日》《给青年小说家的信》《水中鱼——略萨回忆录》《世界末日之战》等众多作品的翻译家、北大教授赵德明也于今年4月去世。“两位生前好友一同去谈论拉美文学去了。”
略萨曾对科技发展下文学的没落表示过担忧
略萨创作过大量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过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等,他关注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极目新闻记者看到,在略萨2001年写作出版的散文随笔《文学与人生》中,他对科技发展下文学的没落表示过担忧。
在他看来,“当代视听手段的惊人发展,一方面给通讯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使得地球上的男女老少得以分享时事新闻;另外一方面,视听手段也越来越多地垄断着人们的消闲时光,抢走了阅读书籍的时间;这样的发展,作为一个未来可能的历史舞台,会产生一个非常现代化的社会:到处布满了电子计算机,到处是屏幕和手机,没有书籍,确切地说,书籍——文学——已经成为物理时代的炼金术之类的玩艺儿:一种过时的奇特东西,由少数神经病患者在古老文明的墓穴中操练的东西。那个信息控制的世界,尽管繁荣富强,尽管生活水平很高,尽管科技成就辉煌,我却非常担心,会是严重缺乏文明的世界……”他认为,“那个可怕的乌托邦实现还是消失,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看法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