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王晶
“评价一座图书馆好不好,重点不应该放在收藏多少图书、办了多少活动,而要看读者从中获益多少,有没有为读者增加价值。”4月2日,在武汉大学举办的“湖北省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著名图书馆学家、上海图书馆原馆长吴建中做主题演讲,指出未来图书馆的意义在于,依托资源给读者提供创造的空间和沃土。
吴建中说,今天我们正处在书写文明与数字文明的十字路口。在书写文明时代,由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中国出现了跨越式的社会进步,呈现出高度的文明与秩序。那一段时期,西方正处于暗黑的中世纪。印刷术使知识能够快速广泛传播,为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活字印刷发明于中国毋庸置疑,为什么人们把古腾堡活字印刷称为一场革命?吴建中和大家讨论,“发明权与传播力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普及化是传播力的基础和前提。活字印刷在当时欧洲社会革命中扮演了大众传播工具的角色。欧洲使用机械铸字和印刷,大大提高了活字印刷效率,使活字印刷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以前,知识存储环境是以空间为基础的,知识的消费模式是以拥有为基础的,知识静卧在空间里是不产生价值的。现在,以时间为基础的网络形态和以使用为基础的消费模式正在形成,为释放知识能量创造了条件。
知识存储模式和消费模式发生变化了,图书馆是一个什么地方?吴建中说:“图书馆是一个创造型的空间,就像互联网一样,是一个平台,有资源,可以交流,也要像互联网一样能创造价值。”
吴建中举例说,上海图书馆有一个创新空间,为读者准备了很多艺术设计资源,设计者、爱好者都能进来使用。有一位全职妈妈,在这个空间里学习设计,最终作品站上了T台。“我把这个故事带到了国际图联的会议上,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这是图书馆的目的——提供空间,提供资源,让读者能够创造,让读者能够增加价值。在数字时代,图书馆要善于聚拢资源,建立平台,让读者可以自由获取资源,在此基础上生产创造,这是图书馆未来的一个重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