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时节,阳光如同金色的纱幔,轻柔地披在大地上。我走进了大冶市大箕铺镇东山西麓的水南湾古民居。
踏入水南湾,青砖瓦房错落有致,狭小的石板路蜿蜒其间,瞬间唤醒我儿时的记忆。在旁休闲聊天的村民们热情地与我们打着招呼,如同一股暖流,驱散了我心中的陌生感。我们自然而然地唠起家常,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据大冶市文联作协秘书长曹海庆介绍,他是土生土长的水南湾人。水南湾古民居始建于明末清初,由迁居至此的曹氏家族精心打造。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绝佳地理位置,让这里犹如世外桃源。承志堂、敦善堂、九如堂和春晖书院,这些承载着历史的建筑,见证了他们曹氏家族曾经的辉煌。
水南湾留存着许多老物件,每一件都留下了岁月的印记,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而脚踏石碓小屋,无疑是其中最吸引我的存在。一迈进小屋,那台脚踏石碓便映入眼帘,它安静地待在角落,似乎在无声召唤着我。我缓缓踏上石碓,当脚掌施力的那一刻,仿佛触动了时光的开关,记忆如汹涌的潮水,将我淹没。
依稀记得,在我童年的时候,家乡的村子里也有一个脚踏石碓。有一年过春节,母亲和姐姐们早早洗好一大盆糯米,准备舂成粉子,制作春节必不可少的糯米丸子。当我们来到石碓前,湾子的人早早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现场热闹非凡。小孩们在一旁嬉笑玩耍,我也夹杂在其中,时而好奇地围观大人们操作脚踏石碓,时而和小伙伴们追逐打闹。大人们分工明确,有人负责踩踏石碓,有人在一旁翻拌糯米,石碓在众人的踩踏下,有节奏地一起一落,发出“咚咚”的声响,和着人们的说笑声,谱写出一首独特的节日乐章。
每逢传统佳节,脚踏石碓总是忙碌起来。端午节,大人们把洗好的糯米倒入石臼,在众人有节奏地踩踏下,石碓上下起落,糯米逐渐变成细腻的粉子,随后被巧手制成清香的粽子。中秋时节,脚踏石碓又为香甜的糯米粑忙碌起来,承载着团圆的美好寓意。而元宵节,脚踏石碓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大人们将糯米舂成粉后,会精心准备各种馅料,将糯米粉搓成一个个圆润的汤圆。
除了脚踏石碓,水南湾还有柴火灶台、打谷机、石磨子、高粱扫帚等老物件。这些老物件,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名字甚至要在记忆深处苦苦搜寻。
漫步在水南湾的巷道,阳光透过精美的雕花木门洒下,光影交织,如梦似幻。眼前破败的深宅庭院,虽历经数百年兴衰变迁,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往昔的恢宏与精致。
如今,作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对象的水南湾,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在此坚守。他们或是成群结队地聊天说笑,或是形单影只地陷入沉思,过着简单而质朴的生活。但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别样的宁静与放松。
离开水南湾后,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水南湾宛如一个时间胶囊,唤起了我们珍贵的记忆。脚踏石碓,作为水南湾老物件的代表,承载的不仅仅是美食的制作,更是浓浓的乡愁和对往昔生活的眷恋。在这快节奏的时代,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来时的路,不要遗失那份最初的纯真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