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前后,燕子便带着春天的消息,翩翩归来。它们矫健的身影,在天空划过优美的弧线。那归巢的身影,勾起无数人关于家的记忆。
在乡下老家,每至收获季节,父母总会把饱满的麦子、金黄的谷粒摊在场院里,成为燕子们偏爱的港湾。家里屋檐下、廊梁间,甚至电棒上方,错落分布着七八个燕巢,燕巢的底部很大,足以容下一家子,而巢口却比较小,刚好能停两只燕子。
每当回老家,我最爱欣赏一个个燕巢,聆听燕子呢喃。尤其到了收获季,场院里热闹非凡,不仅有劳作的父母,还有那穿梭不停的燕子。燕子们在摊开的谷物上方轻快掠过,偶尔停下啄几口谷子,然后歪着脑袋,好奇地打量着我们。父母从不驱赶它们,还笑着说燕来是福气临门,子孙兴旺。在那忙碌又欢乐的时光里,燕子的身影与丰收的场景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农家画卷。
每年春天,这些燕子都会如约而至,寻找着自己的旧巢。它们在空中盘旋,辨认着熟悉的角落,那欢快的模样,好似在诉说着久别重逢的思念。即便历经长途跋涉,它们也从未忘记回家的路,仿佛这个家是它们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旧巢在风雨的侵蚀下,显得有些破败。一只燕子飞进巢中,仔细地整理着里面的杂物,用尖嘴叼出那些被风吹进来的枯枝败叶;另一只则飞向附近的泥塘,衔起湿润的泥土,再飞回巢边,将泥土涂抹在巢的缝隙处,一趟又一趟,加固着这个爱的小窝。
不久之后,巢里便多了几枚小巧玲珑的蛋。燕子夫妻轮流孵化,用温暖的身躯,守护着这份生命的希望。当雏燕破壳而出,那一声声稚嫩的呢喃,瞬间为这个小小的家增添了无尽的活力。大燕忙碌地寻找食物,飞回巢中时,雏燕们便张大黄色的嘴巴,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说:“我要吃,我要吃。”那急切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在老家,燕子一直被视为吉祥的象征。父老乡亲们相信,燕子选择在哪家筑巢,哪家就会有好运,家庭就会和睦。所以,每当看到燕子在自家屋檐下忙碌,他们的脸上总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孩子们也会在一旁兴奋地看着,讨论燕子的一举一动。此时,人与燕之间,有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
燕归旧巢,不仅是生命的延续,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古代,燕子常常是诗人笔下的常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用简洁的诗句,描绘出春燕啄泥筑巢的忙碌景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则借燕归,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燕归旧巢,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们年复一年地归来,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无论风雨如何肆虐,都无法阻挡它们回家的脚步。就像游子,无论在外漂泊多久,心中始终牵挂着那个温暖的家。只要心中有梦,有对家的渴望,就能够重新出发,勇往直前。
(吴梅芳,湖北崇阳人。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见于《中国艺术报》《中国水利报》《中国政府采购报》《长江文艺》《长江丛刊》等报刊。出版散文集《春来春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