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当代海派作家三盅著有《9克拉的诱惑》《吕贝卡的救赎》《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奇遇》等众多都市题材作品,还是热门的“无龄感”生活理念的发起人与倡导者。3月中旬,三盅受湖北省作协之邀,来鄂参加“全国知名作家文化湖北行”。
今年55岁的他,头戴鸭舌帽,身穿落肩休闲夹克,蓝牙在耳,随时随地拿起手机拍摄视频,他说,自己就是“无龄感人生”的践行者。活动期间,三盅接受了极目新闻记者的专访。
提倡“无龄感人生”,思考我们该怎样优雅地老去
极目新闻:您为什么提出“无龄感生活”的概念?
三盅:我从2013年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普遍的心态老化,人们动不动就感慨自己老了,好像人到60岁就不能恋爱了,70岁就不能工作了,人为什么要以年龄为刻度来衡量自己的人生呢?于是我连写了三本“无龄感”散文集,思考我们该怎样优雅地老去。三本书分别是《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奇遇》《唯有一人爱你灵魂至诚》《我们都是自命不凡的人》。涵盖了无龄感生活、无龄感爱情、无龄感事业,写的基本上都是我自己或者周围朋友的故事。从2015年开始,“无龄感”概念深入人心,热度持续至今。
极目新闻:您自己也遵循“无龄感生活”吗?
三盅:你看,我平常穿着就比较不拘一格,偶尔还追求年轻人的“潮”,也许会被某些人群视为“离经叛道”。但我并不在意。我对年龄没有感觉。从事文学创作,更是专注于案头,物我两忘,哪有时间感伤岁月无情,常常淡忘了自身的衰老。
极目新闻:为什么网上称您为“都市丛林派”?
三盅:因为我早期从事文学创作时,曾写了一系列都市题材,比较有代表性的有《9克拉的诱惑》《大负翁》《吕贝卡的救赎》《贫果》《绑嫁》,这一系列小说被评论界贴上了“都市丛林”标签。所谓丛林,直觉就是丛林法则,小说中有阳光的一面,也有阳光照不见的阴暗面,但我寻找的不是阳光所在,即使在最阴暗的角落,我也总是在寻找人性的光辉。
极目新闻:您的笔名“三盅”,有什么特别含义吗?为什么非要使用笔名来出版或发表作品呢?
三盅:如果要我解释自己的笔名,那么就是这么几句话:人生难得三盅悟,清茶一盅品甘苦,浊酒一盅话悲喜,薄粥一盅写春秋。在寂寥中触摸灵感,于无声处倾听幸福。自古凡书大悲悯写大情怀者,无不于唱尽沧桑声嘶处,擿一朵野花自珍。
作家在签售等活动中如果签真名是有一些风险的,而笔名最大的好处是为自己设置一道防火墙,防止在合同、支付等现实场景中被人仿冒签名。此外当自己的作品受到非议时,挨骂也不至于连累姓氏家族,更不会“株连九族”,人们只会骂笔名,因为本名并不广为人知。
从286电脑时代走来,他说“网感天生、不惧怕AI”
极目新闻:您从博客时代走来,写的文字具有网感。一个大V在网页时代、微博时代、视频时代,如果都想保持一定热度的话,有什么秘诀?
三盅:在我正式进入文坛之前,我曾是榕树下最后一个“状元阁”作家,曾在微博上有20多万粉丝,微信公众号也有18万粉丝,但2018年都被我主动关了,因为我想远离喧嚣,沉下心来搞创作。
我的网感是天然的,我是中国第一代网民,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从286电脑开始接触互联网,那时是拨号上网,每月电信账单1000多元,网速慢得要命;我亲历了最早期的互联网创业,做过大型网络社区、企业OA、进销存等,也见证了互联网泡沫的覆灭……生活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必须保持网感,否则一个二维码就把人甩出了时代列车。
极目新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您觉得AI能取代作家的写作吗?
三盅:AI通过不断的学习,可以成为作家很好的帮手。我所说的作家,不是大多数普通作家,而是制定文学审美标准的人。审美和情感独属于人类,AI没有审美和情感,或只有模拟的滞后于人类的审美与情感,这是AI最致命的两点。文学是人学,讲的就是情感,讲的就是审美。因为制定审美标准的不是AI,所以AI也永远只能跟在人类的后面走,获得人类的认可,并持续为人类服务。当然随着AI的发展,肯定也会有作家利用AI滥竽充数,但我相信以后也会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出来,分辨哪些是人类写的,哪些是AI写的,否则就乱套了。
这次湖北行走的散文,将围绕文旅展开
极目新闻:您最近有什么新的文学作品问世?
三盅:我新出版了一部纪实文学作品《飘扬》,该书是以国旗诞生为主线,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史的纪实文学作品,记述了与国旗有关的数个动人故事,从国旗最初的设计构思,到其进入国旗、国徽图案评选委员会,再到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以五星红旗为国旗的议案,最终被选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其间适时穿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于国旗辉煌瞬间的记忆,并讲述了与这些记忆相关的人物、事件及其背后的动人故事。今年2月,我出席了在天安门国旗教育馆举办的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人民出版社向天安门地区赠送国旗主题书籍《飘扬》的活动。
极目新闻:您上次来武汉采风,写了一篇散文《城之大者》发表在《解放日报》,反响很好。“大”,确实是人们对武汉的初印象。这次来湖北采风,有没有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词?
三盅:《城之大者》这篇文章,是从4800多字的原文中摘出2500字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这2500字偏感性一些,原文是理性加感性,主要介绍了武汉的产业结构、文旅等,侧重介绍了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上一次受邀来武汉参加“三江笔会”,体验了岚图汽车装配线,试驾了岚图的车型,体验了萝卜快跑,感到很新奇。还到了汉口的历史街区走了一走,感觉特别好。每一次来武汉的感受都不一样。
上次我是第四次来武汉,这次是我第五次来武汉。上世纪90年代我上过两次黄鹤楼,那时候还没有讲解,这一次上黄鹤楼,通过讲解,了解了黄鹤楼壁画的故事。绕黄鹤楼一圈,我看了武汉的全景,以前对“蛇山”没有概念,这次把“蛇山”的方位了解清楚了。
我对湖北有特殊的情感,我本名姓“荣”,荣氏家族明代初期从湖北孝感迁至无锡,我们这一支是从明末迁出来的。这次的湖北之行中,荆州与宜昌都是我多年以来一直想去的地方,这次我的文章将主要围绕“文旅”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