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汪瑞宁散文|家乡那一汪泉眼

极目新闻 2025-03-13 17:08:05 阅读量:

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可以让我留下难忘的印象。而一处深藏于地下的泉眼,也让我至今不忘。每当回到家乡,我总会忍耐不住,去实地踏寻,默默地与它进行心灵的对话。

家乡小镇西侧,有一方名叫王家堰的池塘。这方小小池塘,原来处于梯形状田野的东沿,约有一亩地的模样。池塘虽小,却承担着重任,为小镇供应着生活用水,为农田浇灌着收获的希望。

忽然之间,这方池塘出现了异样。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次大旱,王家堰突然吸引了全镇人的目光。

当时,塘堰干涸,漳河断流,王家堰塘底的淤泥袒露了出来,裂出了纵横交错的缝隙,仿佛一块巨型的龟壳。

一天正午,王家堰塘边的高处,站满了围观的人群。看热闹不论年龄,读小学的我们,也好奇地凑了过去。

哪有什么“热闹”?明明是我的舅伯独自一人在塘底挖掘淤泥嘛!舅伯赤膊上阵,淤泥堆成了小山。舅伯不停地向下挖着,竟然从淤泥下面挖出了黄土。渐渐地,黄土也被挖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圆状大坑。

突然,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汇聚到了坑中!原来舅伯挖出了一块石板。石板呈赭红色,中间有一石孔。透过拳头大的石孔,看到了石板下面有泉水闪亮。本来疲惫的舅伯,兴奋地与围观的乡亲们交谈了起来。

众人哗然!原来这里竟是地下泉眼。随着舅伯的引导,围观的我们看到了,泉眼虽然处于池塘底部,其中的泉水却清亮无染,晶晶亮,冰冰凉!由此可见,这个地方原来应该有泉没有塘,塘的名称是因为积水而成。泉眼深藏塘底,根本不会“自己暴露”,一定还是有人知情,否则,不会让本不负责这里水务的舅伯跨界过来干活。舅伯果然不负重托,独自一人,挖掘不停,终于从淤泥底下挖出了清冽的泉眼!大旱之际,一孔泉眼,胜过一场喜雨,让全镇的乡亲们眉开眼笑。

这个泉眼的源头在哪里呢?小镇居民议论纷纷。有人说源于流过京山与安陆交界地的漳河,从高处的岩子山地下渗透而来。还有人说,这个泉眼,暗通我们小镇北头那个河道拐弯处的水潭。那个深不可测的水潭,就是口口相传的古乌(巫)江江蔸(底)。这一说法,进入我的脑海,挥之不去。直到数年前去洞庭湖君山游览,面对能通大海的“柳毅井”,我又联想到了家乡的泉眼。

泉眼深藏在水塘底下,小镇人无缘饮用泉眼里清冽的清泉。于是,乡亲们开动脑筋,就在水塘旁边的高处想办法,掘土打水井。

几个壮劳力先在地面挖,挖到深处,只容独立作战,一个人一把锹,一锹一锹地挖。结果,挖到10多米的深处,这个水井不但涌出了清冽甘甜的泉水,而且泉水很充沛,渐渐地与井口齐平,已超出了塘堰里的水平面。由此判断,石板盖着的泉眼,只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窗口。这里深藏着丰富的地下水,如果不挖掘水井,这深藏着的地下水也会永不示人的。消息传开,全镇人家纷纷来此分享泉水。一时间,取水队伍络绎不绝。见此情景,乡亲们又在先开出的水井旁边,增开了一口新井。

斗转星移,小镇焕新。王家堰近乎消逝,而它深藏塘底的泉眼,依然清晰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我在他乡看到各种品牌的矿泉水、纯净水,总会想到家乡那一汪泉眼。

责任编辑:刘明 值班主任:胥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