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配乐团队舞乐蝉歌乐团亮相贵阳越界影城,献唱电影原声音乐作品。
舞乐蝉歌乐团在越界影城表演《哪吒2》电影原声侗族大歌。
下午4时,舞乐蝉歌乐团在众人的翘首以盼中登场,现场演绎了电影“同款”侗族大歌配乐,包括《哪吒2》片头曲、宝莲盛开配乐、西海龙王敖闰出场配乐等电影原声音乐作品,并演唱了《蝉之声》《我在贵州等你》等歌曲,点燃了影迷热情,众人簇拥而上,纷纷拿出手机拍摄。
舞乐蝉歌乐团,是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各村寨组成的乐团。
侗族大歌,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黎平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它在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均为世所罕见。
侗族大歌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至明代,侗族大歌已经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侗族大歌的发展与其鼓楼的居住形式,好客的风俗习惯,以及侗族语言有着分不开的联系。侗族大歌结构严密而精美,歌词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
侗族大歌历史久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长期以来,侗族大歌一直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民间流传,世代相承。人们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谁掌握的歌越多,谁的知识就越丰富,歌师、歌手受到人们的尊敬。
20世纪50年代之前,西方音乐界一直持有“中国民族音乐中没有复调音乐”“中国民间只有单声部民歌”的观点。这些看法甚至被载入世界音乐史,成为中国音乐不足以比肩于西方音乐的证明。直到孕育于群山之中的古朴民歌“侗族大歌”被发现,并在世界音乐舞台惊艳亮相,才一改中国民族音乐的固有面貌,重新确立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地位。1986年9月至10月,由贵州黔东南9位侗族姑娘组成的侗族大歌合唱团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演出并大获成功。法国民族音乐学家杰拉德·孔德先生在《世界报》上撰文称,侗族大歌是本届艺术节的“重要发现与重要成就之一”。此后,侗族大歌收获西方音乐界的广泛关注。
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的代表作有《珠郎娘美》《莽岁流美》《元东》《蝉之歌》《大山真美好》《装呆傻》《松鼠歌》《三月歌》《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委认为,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自然之声是“大歌”的一大特色,也是大歌产生的自然根源。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是侗族民间一种极富特色的民歌演唱形式。少则三人,多则上百人,天生一副好嗓子的侗族人相互搭档配合,用歌声记录历史,创造了这种多声部、无伴奏的和声。
侗族大歌与鼓楼、风雨桥并称为侗族三大宝,是侗族音乐中的精粹。歌谣以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为主要内容,传递侗族人民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同时,也是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相传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人们甚至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从历史中走来的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成为侗族人民的精神寄托。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还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属罕见。作为一种在特殊地域和特殊人群中使用的民间歌种,大歌与地方文化和谐共生,表现出强烈的“族性、地方性和功能性”特征。
极目新闻综合贵阳网、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