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2月12日消息(记者汪晓青)2025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
在高原青海,“非遗版”春节的年味儿十分浓郁,从春节到元宵节,各地深挖春节传统文化内涵,开展非遗展演、社火巡演、美食制作、手艺传承等多种活动,让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亲子互动点亮非遗小灯
走进青海省博物馆,一场“重造非遗:当锦灰堆碰见湟源排灯”主题社会教育活动正在开展,活动以花灯为媒,带领20组家庭走进非遗的世界,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亲子互动制作非遗小灯(央广网发青海省博物馆供图)
灯彩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的湟源排灯是流传于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的一种民间节日灯彩艺术,其融绘画、堆绣、刺绣、剪纸、书法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锦灰堆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独特的“碎片美学”,以残破的古籍、书画、拓片等元素拼贴重组,形成古朴雅致的残缺之美。
活动中,孩子和家长们亲手体验锦灰堆与排灯技艺的结合,安装花灯骨架、拼贴宣纸碎片、绘制传统纹样、彩笔勾勒细节……点亮了属于自己的非遗小灯。
母子同台演绎传统年俗
农历正月里,正是社火闹新春的喜庆时节。在青海省西宁市街头,一支支社火队伍轮番上场,给市民群众带来热闹精彩的社火表演。
传统社火高跷走上西宁街头(央广网记者汪晓青摄)
社火是指在传统节日里扮演的各种杂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别于其他地区,青海的社火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元素,表演中既有汉族传统的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等,又有藏族的热巴舞和安昭舞等,还有回族的民间艺术展现,多种风格融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西北高原文化魅力。
萌萌的“孙悟空”(央广网记者张海东摄)
在社火巡演沿途,近十余万市民群众驻足观看,社火队伍里一只可爱的“小孙悟空”备受瞩目。
今年6岁的星延超扮演的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只见他一身金色战袍,脸上绘饰着桃心彩妆,手持金箍棒,走在表演队伍的最前面。
母子同台演出(央广网记者张海东摄)
据星延超的母亲莫莉清介绍,星延超5岁的时候就跟着家人加入了社火表演的队伍,学习西宁当地的传统社火。社火巡演当天,妈妈莫莉清是社火抬花轿的演员,星延超是“小孙悟空”,母子同台,共同演绎传统年俗文化。
老中青三代人的春节共鸣
农历正月十二,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耍社火的日子。一大早,集舞龙、舞狮、踩高跷等诸多民间传统年俗节目为一体的社火在县城里舞了起来。
看鲁沙尔镇的社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高跷。鲁沙尔高跷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高跷最高可达到3.2米。
2008年,鲁沙尔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2013年,鲁沙尔高跷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随着鲁沙尔高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许多青少年在长辈们的熏陶下,加入了社火高跷队,成为了非遗保护传承的新生力量。
社火高跷演出中的“年轻主力军”(央广网记者张海东摄)
“我从15岁开始演社火,后来我传给了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演了30多年社火,如今我的孙子也开始表演社火高跷了。”鲁沙尔社火队老艺人王福仁说。
在社火演出的队伍中,有三四岁的“穆桂英”“孙悟空”,也有七八十岁的“灯官老爷”。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社火不仅是传承的文化技艺,更是流淌在城乡街巷的浓浓年味,是人人参与其中的传统民俗。
英歌舞上场南北非遗“互粉”
今年春节,来自广东潮汕的英歌舞在青海多地上演,成为高原人民观看社火演出的新看点。
“我今年18岁了,练习英歌舞有一年多时间,这是第一次来青海西宁,第一次在高原上表演英歌舞。非常高兴这次把南方的传统文化带到高原上来,也希望更多人了解英歌舞,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从广东远道而来的潮汕英歌舞仙桥青年队成员陈冰冰说。
陈冰冰和同伴们表演英歌舞(央广网记者贾海元摄)
英歌舞是流行于广东及福建地区的一种糅合南派武术、戏剧等地方艺术的民间广场舞蹈,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我第一次看英歌舞表演,感觉很新奇,看起来很有难度。”来自西宁市城中区社火高跷队的13岁小演员张生浩说。
城市街巷处处是社火演出的热闹场面(央广网记者汪晓青摄)
北方的社火和南方的英歌舞,一同在高原大地上舞动,两种文化交流碰撞,演绎出风格多样、灿烂夺目的春节“文化大餐”。
火红的年味儿洋溢在大街小巷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经过反复的折叠和修剪,一幅栩栩如生的作品诞生于手指间,红纸也被赋予了灵性和动感。”单永武说。
作为青海省二级工艺师、青海省青绣技艺创新领衔人,单永武的日常离不开“剪纸”。
“从小我就受到家里人的熏陶,喜欢上了刺绣和剪纸,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剪纸不仅是我的爱好和事业,更带动了很多人实现了就业。”单永武说。
单永武手把手教孩子们做剪纸(央广网记者汪晓青摄)
在工作室里,单永武手把手教学徒们做剪纸和青绣,把“指尖技艺”转化为了“指尖经济”,实现了订单销售。此外,单永武还和团队一起将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课堂带进了校园,让非遗传承的种子根植于青少年群体。
“这窗花真好看,我要买一幅贴在窗户上。”“哇,这个青绣做的小蛇真好看,今年正好是蛇年,我们买一个吧!”“快看,这舞龙舞狮表演真精彩,小狮子都跳起来了!”
十二生肖青绣作品栩栩如生(央广网记者汪晓青摄)
腊月年关,在“非遗贺新春我的青海年”2025年新春非遗展演活动暨“非遗年货购物月活动现场,市民游客一边观赏演出,一边采买年货,火红的剪纸也成为热销品。市民群众精心挑选着心仪的窗花剪纸、特色美食和文创产品,将一份份手艺好礼带回家,将春节红火美好的寓意赠与亲友。
从春节到元宵节,火热的年味儿掀起了全民狂欢,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城市乡村喜气洋洋,人们与亲友团聚,赏年俗品美食,贺新春庆团圆,沉浸在传统佳节的祥和氛围中,感受着“非遗版”春节里的强烈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