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文化中国行|老包头土炕浓缩着塞北烟火

央广网 2025-02-10 17:09:30

央广网包头2月8日消息(记者刘一晨)在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老城区的深巷里,一座座历经百年的传统民居静默矗立。推开斑驳的木门,屋内一方方正正的土炕占据着显眼位置,炕沿边磨损的痕迹诉说着几代人的故事。作为塞北地区特有的生活符号,老包头的土炕不仅是抵御严寒的生存智慧,更承载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交融的烟火记忆。

土炕,远不止是一件用于取暖的实用工具。它是包头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智慧的结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见证。

土炕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原始雏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东周时期,历经了数千年的岁月变迁,依然在包头的土地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包头作为多民族交融汇聚的地方,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土炕,也因此被赋予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早在元代,民间就有相关记载,满族、蒙古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在包头这片土地上生活居住。土炕作为冬日里最重要的取暖工具,不仅成功抵御了酷寒,满足了人们在寒冷冬季对温暖的迫切需求,更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成为了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关键纽带。它见证了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在这里相互渗透,共同谱写了包头独特的文化篇章 。

“早年间,谁家要是没盘一铺好炕,冬天可就难熬喽。”在老包头人赵满仓的记忆里,土炕是祖辈生活的“命根子”。作为中国北方最古老的取暖设施之一,老包头土炕文化底蕴深厚,承载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那些盘炕的泥瓦匠,大多来自山西五台地区。他们就像一群候鸟,春秋时节在包头往来奔波,凭借着一身炉火纯青的手艺,为包头的家家户户打造出温暖的土炕。

包头的土炕种类丰富多样,顺山炕、倒炕、通炕等都是常见类型,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样式,能巧妙地适配不同家庭的房屋布局。顺山炕依墙而建,炕面紧紧挨着墙壁,一侧靠近窗户,采光与通风都很不错;倒炕别具一格,只要一跨进家门,正对着的就是炕;通炕更是特别,屋内没有额外的地面,一进门便是灶台,人站在屋内,就好似直接站在了炕上。

土炕在屋子里的占地面积不小,差不多能占到屋子的一半。炕箱由60厘米高的砖或者土坯层层垒砌而成,内部设有精心设计的烟道。这些烟道由土坯搭建,宽度大概20厘米,用来通气。烟道口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作“狗窝”,连接方式灵活多样,既可以串联,也能够并联。墙体里的烟道一路蜿蜒,穿过屋顶,最终通向烟囱,也就是大家俗称的烟洞。烟道口上覆盖着炕板,这炕板是用黄土混合麦瓤制成,表面处理得十分平整光滑。

在打造土炕的过程中,工匠们还得精心设置炉台、灶坑等部分,将各个环节都处理到位,最终才能形成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完整的土炕,为包头百姓在漫长的冬日里送去温暖。

此外,炕上还有各类装饰,如炕围画,炕围画是土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包头地区,它不仅是土炕的装饰,更是承载着孝道、忠诚等传统美德的艺术形式。许多炕围画呈现的是二十四孝图或传统戏文,画匠们以精湛的技艺将这些富有道德内涵的故事生动地呈现于炕围之上,既美观又富有教育意义。


责任编辑:刘明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