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文化中国行丨上万件碎片里挑出466件 修复版明代梅瓶长啥样?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1-30 09:58:32 阅读量:

文化中国行

原标题:上万件碎片里挑出466件修复版明代梅瓶长啥样?

古陶瓷修复技艺是一项综合美术、历史、化学等学科的特殊艺术创作。2014年,古陶瓷修复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起走进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看看破碎的古陶瓷如何修复“重生”。

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修复室,古陶瓷修复技艺传承人郝国江正在对“明成化素三彩鸭型香熏”进行修复。鸭型香熏出土于当地明清御窑厂遗址,它周身有多处裂纹,是工作人员从大量出土瓷器碎片中细致分类、精心修复才还原了它的本来面貌。

近四十年来,景德镇文物工作者对明清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数以吨计的瓷器碎片进行整体复原,至今共计修复完成3168件。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明代永乐年间的蓝底白花龙凤纹的梅瓶,是从上万件的碎片中,最后挑选出了466件,拼对出了这样一个整体。

古陶瓷修复技艺一般来说要经过病害识别、制定修复方案、清洗清理、粘接,着色纹饰等流程。对于窑址类出土文物的保护来说,文物工作者们需要面对大批量的残片,经历漫长的拼对过程。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修复室负责人古陶瓷修复技艺传承人郝国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运用到了多级分类系列复原的方法,使一个修复师真正了解瓷器的同一类文物的烧造工艺、装饰手法、纹饰绘制等特别细小的特点、特征,让修复表达出它原有的一些历史信息。

明代御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品相好的送入宫廷,略有瑕疵的瓷器则会敲碎、掩埋。基于御窑出土器物的特殊性,御窑博物馆馆藏器物都经过修复展示给观众,这件“明正统-天顺·青花镂空方胜纹绣墩”融合了多种新技术,让观众直观感受到陶瓷在科技赋能下的重生。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修复室负责人古陶瓷修复技艺传承人郝国江:我们希望通过这种镂空和补配的假体,帮助专家学者更方便看到器物内壁的施釉的痕迹。我们选用了三维扫描、3D打印的技术,将这种光敏树脂打印出来,将补配件镶嵌进去。

此外,在御窑博物馆馆藏器物的修复过程中,还创新性运用了水转印、装置性修复以及降阶法等方式,达到展览展示效果,也最大限度保护文物本体。一件古陶瓷器物修复完成后,工作人员还要为它建立图文并茂的修复档案,上传到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科技室文博馆员童玉婷:修复档案制作完成之后会形成一个二维码,传到我们的古陶瓷基因库数字化平台。古陶瓷基因库现在完成了第一期库房的收录工作,第一期包含了2400套明代御窑的标本,每1套含有4种物理形态,所以是近万件标本。

古陶瓷基因库的数据信息不断在增加,越来越多的瓷器碎片也在等待“复活”。景德镇落马桥遗址出土的陶瓷碎片目前已经收集在御窑博物院,后期将通过相关修复和研究工作,让人们得以窥见古代陶瓷匠人的技艺以及历史面貌。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特别是元代非常珍贵的一些元青花的、霁蓝釉的、卵白釉的一些珍品。当我们把这些碎片,不仅是物理上的碎片,还有这些信息的碎片拼对起来的时候,就能让我们更好地记住它。

(总台央视记者邓琦江西台景德镇台)

文化中国行

原标题:上万件碎片里挑出466件修复版明代梅瓶长啥样?

古陶瓷修复技艺是一项综合美术、历史、化学等学科的特殊艺术创作。2014年,古陶瓷修复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起走进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看看破碎的古陶瓷如何修复“重生”。

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修复室,古陶瓷修复技艺传承人郝国江正在对“明成化素三彩鸭型香熏”进行修复。鸭型香熏出土于当地明清御窑厂遗址,它周身有多处裂纹,是工作人员从大量出土瓷器碎片中细致分类、精心修复才还原了它的本来面貌。

近四十年来,景德镇文物工作者对明清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数以吨计的瓷器碎片进行整体复原,至今共计修复完成3168件。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明代永乐年间的蓝底白花龙凤纹的梅瓶,是从上万件的碎片中,最后挑选出了466件,拼对出了这样一个整体。

古陶瓷修复技艺一般来说要经过病害识别、制定修复方案、清洗清理、粘接,着色纹饰等流程。对于窑址类出土文物的保护来说,文物工作者们需要面对大批量的残片,经历漫长的拼对过程。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修复室负责人古陶瓷修复技艺传承人郝国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运用到了多级分类系列复原的方法,使一个修复师真正了解瓷器的同一类文物的烧造工艺、装饰手法、纹饰绘制等特别细小的特点、特征,让修复表达出它原有的一些历史信息。

明代御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品相好的送入宫廷,略有瑕疵的瓷器则会敲碎、掩埋。基于御窑出土器物的特殊性,御窑博物馆馆藏器物都经过修复展示给观众,这件“明正统-天顺·青花镂空方胜纹绣墩”融合了多种新技术,让观众直观感受到陶瓷在科技赋能下的重生。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修复室负责人古陶瓷修复技艺传承人郝国江:我们希望通过这种镂空和补配的假体,帮助专家学者更方便看到器物内壁的施釉的痕迹。我们选用了三维扫描、3D打印的技术,将这种光敏树脂打印出来,将补配件镶嵌进去。

此外,在御窑博物馆馆藏器物的修复过程中,还创新性运用了水转印、装置性修复以及降阶法等方式,达到展览展示效果,也最大限度保护文物本体。一件古陶瓷器物修复完成后,工作人员还要为它建立图文并茂的修复档案,上传到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科技室文博馆员童玉婷:修复档案制作完成之后会形成一个二维码,传到我们的古陶瓷基因库数字化平台。古陶瓷基因库现在完成了第一期库房的收录工作,第一期包含了2400套明代御窑的标本,每1套含有4种物理形态,所以是近万件标本。

古陶瓷基因库的数据信息不断在增加,越来越多的瓷器碎片也在等待“复活”。景德镇落马桥遗址出土的陶瓷碎片目前已经收集在御窑博物院,后期将通过相关修复和研究工作,让人们得以窥见古代陶瓷匠人的技艺以及历史面貌。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特别是元代非常珍贵的一些元青花的、霁蓝釉的、卵白釉的一些珍品。当我们把这些碎片,不仅是物理上的碎片,还有这些信息的碎片拼对起来的时候,就能让我们更好地记住它。

(总台央视记者邓琦江西台景德镇台)

责任编辑:胡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