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116.4亿元收官,相比去年几乎“腰斩”,暑期档票房为何“凉凉”

新黄河客户端 2024-09-02 19:50:30 阅读量:

伴着一首“凉凉”,2024年暑期档以116.4亿元的票房成绩收官了。这一数字不仅低于去年,也低于疫情前的一些年份,显示出市场整体表现的疲软。究竟是什么引发了电影行业的“危机”?新黄河记者采访了部分影迷以及专家学者、电影院工作人员,他们站在各自的角度作出了解读。

场次增加10%,票房却“腰斩”电影暑期档是电影市场的重要档期,票房往往能够占到全年票房的较大比例,有着市场风向标的意义。‌今年的暑期档题材丰富,除了喜剧、动画、动作等类型片,也不乏风格题材技术等突出的创新之作。

《抓娃娃》海报

其中,沈腾、马丽主演的《抓娃娃》展现出了“国民CP”和喜剧片强大的票房吸引力,以32.5亿元的成绩领跑,位列2024年中国电影票房榜的第3名,仅次于《热辣滚烫》和《飞驰人生2》。同样是喜剧风格的《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神偷奶爸4》《从21世纪安全撤离》等影片的票房加起来也收获近50亿元,占了今年暑期档总票房的半壁江山,更是远高于2023年暑期档喜剧片的27亿元。目前,2024年票房已突破332亿元,《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抓娃娃》《第二十条》包揽前四名,足见当今观众对喜剧片的强烈需求。

《姥姥的外孙》海报

暑期档上映的现实题材作品中,《走走停停》《狗阵》《倒仓》《刺猬》等由大导演、大明星坐镇的文艺佳作从主流电影节展进入院线,《云边有个小卖部》《姥姥的外孙》等小众口碑作品在上映前也被寄予厚望,但高口碑却未能有效转化为票房。多部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国风动漫电影,如《落凡尘》《伞少女》《白蛇:浮生》等,在票房表现和观众满意度等维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继续彰显了国潮在电影市场的号召力。遗憾的是,相比去年《长安三万里》在票房、话题等多维度出圈,今年的影片还有较大差距。

《逆行人生》剧照

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曾经的“票房灵药”陈思诚和徐峥双双“失灵”。陈思诚新作《解密》跳出了商业片的舒适区,却也提高了观影门槛。片中真实与幻境的交织设计,虽然意图展现复杂的叙事结构,但对普通观众并不友好,影响了观影体验。徐峥在《逆行人生》中当起了外卖员,却引发了争议和批评,后期口碑有所回暖,仍难以挽回票房失意。此外,《异人之下》《从21世纪安全撤离》《负负得正》《欢迎来到我身边》《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等颇受瞩目的电影也未能合观众胃口,给今年的暑期档留下了众多“意难平”。据媒体报道,今年暑期档共吸引2.85亿观众走进影院观影,超3800万场的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10%,创下历史暑期档同期新高,档期内共有26部影片破亿,数量为近六年最多。然而,这些数据仍不能掩饰票房近乎“腰斩”的惨淡事实。

《异形:夺命舰》电影

档期内仅有两部影片取得10亿元以上的票房,票房仅次于《抓娃娃》的《默杀》票房超13亿元,第3名为暑期档末上映的进口片《异形:夺命舰》,票房突破6亿元,前三名的票房成绩差距悬殊。为期3个月的暑期档,超过5亿票房的头部影片仅有3部,超过20亿票房的现象级影片也只有1部。相较于去年暑期档的206亿元,今年暑期档票房缩水严重,甚至比不上疫情前的多个暑期档数据。电影市场环境与观众喜好不断变化引发行业的思考。危机已经到来,改变迫在眉睫近日,中宣部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在第七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的一段讲话引发了诸多业内人士的共鸣。他表示,今年的暑期档就要落下帷幕,三个月的时间里,有期待、有喜悦,也有失落和泪水,看到了不足。“进入暑期档以来,尽管有百部左右的影片进入市场,但市场的表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与去年同期相比,观众人次、票房均下降22%,凸显出中国电影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可以说,危机已经到来,改变迫在眉睫。”小德是一名大三学生,学的是影视相关专业,看片是她平时最大的爱好,但是回顾今年暑期档看过的电影,她表示印象深刻的却没有几部。“感觉最能值回票价的是《解密》《刺猬》,《抓娃娃》《异形:夺命舰》也还不错。今年暑期档虽然上映了多部影片,但给我最大的感觉是,缺乏像去年《消失的她》那样的票房大爆款,导致整体票房表现不佳。”另一名影迷茉莉认为,暑期档最重要的消费群体是女性和以青少年、大学生为主的年轻群体,但今年的电影在题材、类型等方面没有充分满足这些群体的需求,导致供需错位。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凌、新世纪电影城泉城路店店长李言鲁在采访中都一致认为,电影市场的突然转冷不是单一方面的原因导致,包含多方面因素。有不少人把原因归结到了奥运年,陈凌在采访中提到,“周期性波动叠加特殊的外界因素,暑期巴黎奥运会的流量挤占成为影响电影市场需求的重要原因。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暑期档排名前十的影片在抖音合计收获了423.7亿人次传播,而巴黎奥运会的话题播放量突破1004.4亿,电影话题营销的注意力被分散或转移。”

但这只是“表象”,除了外部原因,电影质量高不高、内容够不够吸引人才是影响观众走进影院的更深层原因。相比低投入、高产出的短视频、短剧,电影作为长视频的代表,需要更长的制作周期,储备量不足将直接影响市场供给的呈现。陈凌说,“据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2017年,电影立项数量达到新高,共3825部,随后两年均维持在3000多部。这些拍摄完成的项目本应在2020年至2022年陆续上映,却由于疫情成为积压的库存,最终在2023年集中释放。去年是业内公认的‘去库存’之年,而丰富的片源在陆续面市后,今年的暑期档显示出了供给的匮乏,直接影响到观众的选择。”李言鲁拿去年暑期档和今年对比,“《消失的她》《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孤注一掷》,爆款作品几乎是一部接一部,即便是不走进影院,路人也都知道这些电影很热。但是你看今年,除了《抓娃娃》其他都很难算得上爆款。”原本被期待能在暑期档上映的多部大片都未能见面,陈凌举例说,“比如《哪吒之魔童闹海》《封神第二部》《射雕英雄传》《酱园弄》等头部项目,今年上半年上映新片237部,虽然只比去年同期少了6部,但明显以中小成本影片居多,缺乏头部影片,拉不动大盘。”在她看来,“消费降级”的信号已经传递到了电影市场,又反过来让一些原本有可能在暑期档上映的影片缺席。

《解密》海报

今年有多部口碑之作没能收到市场肯定,也有昔日名导差点“晚节不保”,原本不至于太差的电影却被归于“烂片”行列,种种现象让今年的电影市场更加“捉摸不透”。对此,李言鲁分析道,“你像徐峥的《逆行人生》、胡玫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都很招黑,网络评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观影意愿和二次传播。以前的观众想看什么电影就去看,现在的观众更在乎网上说什么,如果30条评论里面有2条说‘不好看’很可能就不去了,当‘避雷’成为一种趋势,影片口碑的好坏直接影响观众的观影决策,也就说明电影行业的营销方式得做出改变了。”观众的欣赏口味在变,对电影的要求在提高。观众期待真正接地气、能引发共鸣的作品,对当下的电影营销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凌也表示,市场营销这根票房救命稻草需要有更多能够产生“情绪价值”且彰显创作实力的“IP”与观众产生有效互动。另外,对于电影票价,她还补充了一点,“电影作品的‘更高性价比’追求,需要行业重新审视与受众的关系,做可持续的团队、品牌以及内容建设。现如今电影市场已经不再谈增量用户,存量观众也在不断减少,那么在这种背景下可能只有在票价上让利才有希望留住观众。”“危机已经到来,改变迫在眉睫”,如何把观众重新拉回影院,摆在中国电影行业面前的又是一场新的挑战。

记者:任晓斐 编辑:徐敏 校对:刘恬

责任编辑:韦武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