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细节拉满!奥运会开幕式的“卢浮宫1分钟”藏了哪些名画

潮新闻 2024-07-29 13:17:31

从文学、历史、艺术到音乐、建筑、电影……浪漫的巴黎奥运会开幕式,被网友笑称:“艺术之都连“啃老”都可以很爽”。

从卢浮宫到巴黎圣母院,再到奥赛博物馆……在这之中,用画串起的巧思可谓是细节满满。

无论是《悲惨世界》音乐剧演员复刻的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导人民》还是小黄人手舞足蹈地偷走达·芬奇的名作《微笑的蒙娜丽莎》,当最后黄色的热气球飞过巴黎上空,让人联想起2016年卢浮宫推出的黄铜版画。

其实早在7月中,卢浮宫就来过一次“提前剧透”。

当时巴黎奥运圣火在卢浮宫传递,划重点,圣火在《微笑的蒙娜丽莎》、《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与《自由引导人民》前停留许久,且火炬手们在诸多重要展厅内奔跑跳跃,于是就有了开幕式“卢浮宫奇妙夜”的画面。

图片来源:微博@卢浮宫博物馆

图片来源:微博@卢浮宫博物馆

作为整场开幕式的主线索,当《刺客信条》中的主角亚诺客串“神秘火炬手”闪现卢浮宫时,雕塑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断臂维纳斯、《油灯前的马格达丽娜》《圣爱莲救治圣巴塞巴斯蒂安》《凯罗琳·里维勒小姐的画像》《女画家和她的女儿》等艺术作品纷纷复活,《马拉之死》《梅杜莎之筏》等画中的主角甚至一转眼不见了——原来他们都呼朋唤友地一起在窗边看奥运了。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精彩的“卢浮宫奇妙夜”的串场被网友直呼“太短”“看不够”,也有网友开玩笑:“一时之间不知道是卢浮宫的画动起来吓人,还是火炬手拿着明火进卢浮宫吓人。”

虽然只有短短1分钟,但里面的“卢浮宫奇妙夜”的细节满满,来,一起随着火炬手的脚步,云游卢浮宫。

《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与《刺客信条》的联动

火炬手来到卢浮宫的第一站,是女像柱厅。

女像柱厅得名于四根高大的女子雕像立柱,由法国雕塑家让·古戎于1550年创作,这些雕像立柱支撑着上方的乐师演奏台。

随着火炬手的脚步,观众们可以饱览古罗马时期复制的古希腊失传雕像。

女像柱厅中一闪而过的是雕塑《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又称《凡尔赛的狄安娜》)背影,阿耳忒弥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狩猎女神、生育女神,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与赫斯提亚、雅典娜被称作奥林匹斯山上的三位女神。

《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

作为宙斯最疼爱的女儿,她还有个别名,野兽的女主人与荒野的领主。

说到她,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再讲个冷知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阿尔忒弥斯神庙就是专门为她修建的。

还有一颗彩蛋,在《刺客信条》2019年上线的《发现之旅:古希腊》中就隐藏着《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玩家可以在“白银群岛”的“酒馆角”与“阿尔忒弥斯丘陵”的交界处发现这座雕像。

在离开女像柱厅之前,还有一个雕塑特写,也是阿尔忒弥斯(Artemis of Gabii),这座雕像作于罗马皇帝提庇留(Tiberius,14-37年在位)时代,于1792年在离罗马不远的加比被发现。

《阿尔忒弥斯》

沿着达鲁阶梯往上走,《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正在引领火炬手走进艺术的殿堂。

作为希腊化时代的雕刻艺术杰作之一,带有羽翼的胜利女神昂首挺立,引领众人乘风破浪,冲向前方。

1863年,法国考古学者、时任外交官的查尔斯·尚帕佐带着为卢浮宫寻找藏品的目的来到萨莫色雷斯小岛探索废墟,发现了“胜利女神”200多块碎片,将其运往巴黎重组,1883年,《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在卢浮宫展出。

《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图片来源:微博@卢浮宫博物馆

作为奥林匹克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标识形象,从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开始,奖牌上便出现了胜利女神像。从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后,夏季奥运会奖牌正面多数沿用胜利女神头戴桂冠凯旋的形象,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奖牌背面,胜利女神带着翅膀从天而降,鼓励运动员遵守规则、追求卓越。

路过“胜利女神”,火炬手又迎来了《断臂的维纳斯》。作为迄今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被公认为最美的一例,维纳斯的身躯丰腴饱满,充满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代表了人们心目中女性身材完美的标准。

《断臂的维纳斯》,图片来源:微博@卢浮宫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视觉艺术家洛朗·佩尔博斯制作了 6 幅变形维纳斯雕像,以此庆祝2024年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

在雕像中,五颜六色的维纳斯重新长出了手臂,玩起了网球、冲浪、射箭、篮球、拳击和标枪。

这些风格各异的维纳斯,也象征着“美丽的体育姿态”,即超越自我的运动员的姿态。

至此,在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中,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微笑的蒙娜丽莎、断臂的维纳斯、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都有不同形式的展现。

法国杰出的女画家和她的自画像

随着火炬手的脚步,法国代表作家:拉·图尔、安格尔、勒布伦的代表作品依次呈现。

《油灯前的马格达丽娜》《圣爱莲救治圣巴塞巴斯蒂安》画中的烛火被火炬的圣火点亮摇曳,这两幅画是17世纪最重要的法国画家之一、“烛光画家”拉·图尔的作品。

《油灯前的马格达丽娜》,图片来源:微博@卢浮宫博物馆

在塞纳河上凝视着选手们的名画装置,“翻白眼”的的贵族女性,也是拉·图尔作品《方块A的作弊者》的人物:巴黎奥运开幕式剧透!潜水塞纳河的他们究竟来自哪些名画

拉·图尔的大部分画作都在刻画夜晚的场景,采用单独的蜡烛或火炬作光源产生阴影,营造出强烈的对比。

在作品中,拉·图尔把人生比喻成一个很黑的黑夜,而真正的信仰是在人生的长夜中的一盏明灯,明亮的光线照见心灵,而这细微光亮的烛火在圣火的照耀下,更亮了。

《圣爱莲救治圣巴塞巴斯蒂安》

再往前走,便是安格尔的代表作《凯罗琳·里维勒小姐的画像》,创作于1806年。在《凯罗琳·里维勒小姐的画像》中,安格尔并没有遵循解剖学,女孩巨大的头部与纤细的脖子、身体形成巨大的反差,被评论家们指责过于“哥特式”。

但这并不妨碍安格尔成为艺术的革新者,他主张个性化、简约化的人体结构,给后续画家们以无数启发。比如毕加索,不仅在作品中反复借鉴安格尔,还反复出入卢浮宫研究安格尔的作品,甚至前往安格尔家乡蒙托邦的安格尔博物馆欣赏其作品。

《凯罗琳·里维勒小姐的画像》,图片来源:微博@卢浮宫博物馆

除了油画家之外,安格尔还是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曾因古希腊—罗马艺术和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行家”和收藏家闻名。

在展厅之中,用眼光追随着火炬手的,还有《女画家和她的女儿》。在1789年,维杰·勒布伦完成了这幅与8岁女儿的自画像。在画面中,女画家俯身坐着, 以一种保护的姿态,用双臂温柔地围抱女儿朱莉的脸。

《女画家和她的女儿》,图片来源:卢浮宫官网

卢浮宫中,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远远少于男性,哪怕是在近代,每个门类也只有20多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被收藏进了卢浮宫。

在这之中,法国著名女性艺术家维杰·勒布伦显得格外珍贵,她和拉·图尔、格勒兹被称作18世纪最杰出的肖像画家。从法国大革命到法国重新崛起,勒布伦完整地见证了欧洲18世纪末期的动荡时代。

《女画家和她的女儿》是她最出色的代表作,也是她的自我写照,在画作中,母女之爱、亲子之情显得十分动人,情感细腻、委婉。

从画中逃出的《马拉之死》《梅杜莎之筏》

镜头一转,火炬手来到了卢浮宫久负盛名的“红厅”。

“红厅”因其红褐色墙面而得名,陈列着卢浮宫收藏画幅最大的一批油画作品,从雅克·路易·大卫到欧仁·德拉克洛瓦,汇聚了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时期的绘画经典,多为历史题材画作。

比如大家所熟悉的《自由领导人民》《马拉之死》《梅杜莎之筏》等都在红厅。

除了去隔壁巴黎圣母院的《自由领导人民》之外,它周边画作的历史人物也都纷纷出逃,偌大的一个红厅,画作空空荡荡。

人呢?全从画作中出来争先恐后地透过窗户看奥运会了。

《美杜莎之筏》的“筏”上,人都去哪了?图片来源:国际奥委会

《马拉之死》里的马拉,消失了。

先别着急,卢浮宫中的《马拉之死》其实是意大利画家Gioacchino Serangeli的复制品,真品躺在比利时皇家艺术博物馆。

《马拉之死》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雅克·路易·大卫在1793年创作的油画,被刺杀者是雅各宾派代表政治家保尔·马拉。1793年7月13日,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马拉,在自己的浴缸里,被一把匕首穿透了胸膛,举国悲恸。

是不是觉得《马拉之死》很眼熟?初中历史课本法国大革命那一章,配的就是这幅图。

《马拉之死》,图片来源:微博@卢浮宫博物馆

《梅杜莎之筏》里的遇难者们也消失了。

作为浪漫主义代表画作之一,《梅杜莎之筏》描绘了“梅杜莎号”沉没之后,在海上漂流13天的人们试图向远方船只求救的场面。

《梅杜莎之筏》是法国浪漫主义先驱画家西奥多·籍里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创作而成,一经产出便引起了社会范围的强烈讨论。作为现代艺术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画作,《梅杜莎之筏》影响了之后的德拉克洛瓦、透纳、库尔贝、马奈等人的创作。

《梅杜莎之筏》,图片来源:卢浮宫官网

巴黎奥运会的艺术总监,法国戏剧导演托马斯·乔利也曾将《梅杜莎之筏》搬上过戏剧舞台,他导演的《梅杜莎之筏》曾来过北京、天津、哈尔滨巡演。

责任编辑:龚频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