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陆游蜀中诗讲”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孙沁怡
走你走过的路,看你看过的风景。杜甫来过的地方,岑参来过,如今陆游也来了。他们各有各自的命运,隔着漫长的岁月,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诗人。因为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因为他们都与蜀地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成为诗歌史上相邻的“亲人”。
7月9日下午,继“杜甫成都诗”“岑参蜀中诗讲”之后,由川观新闻、封面新闻、上行文化主办的阿来“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系列讲座,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报告厅开启了全新系列“陆游蜀中诗讲”。作为该系列开场第一讲,阿来将主题设为“入蜀记:零落歌诗遍两川”。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阿来以诗为主线,分享了他所阅读、理解的这位南宋诗人与四川的渊源。
提及陆游,大众读者往往会自动想起他的爱情悲剧故事。那首《钗头凤》中的“错错错”“莫莫莫”,流传甚广。此外,在中学教科书上的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也让无数青少年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怀。
阿来“陆游蜀中诗讲”
一个文学经典形象的诞生:
“细雨骑驴入剑门”
在文学界,提到陆游,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不免出现一个经典形象:“细雨骑驴入剑门”。 作为本场讲座的开场,阿来选择以《剑门道中遇微雨》这一首诗,作为新系列的第一首诗,来展开讲述陆游的故事。
《剑门道中遇微雨》并不是陆游入蜀的第一首诗,但却奠定了人们对陆游的形象认知的一首诗。“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在阿来的讲述中,一个在微风细雨中骑着毛驴进入剑门关、衣襟上犹有酒痕与风尘的诗人陆游,旅途虽然艰苦但内心依然充实快乐的诗人形象,穿越千年的时光重现在大家的眼前。虽然陆游的大众形象仿佛定格在了他“细雨骑驴入剑门”的形象上,但其实陆游有着更为复杂、丰富的一生。
赏其诗不能不知其人,阿来重点梳理了陆游的一生。陆游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他是越州山阴人,祖父和父亲都在北宋朝廷做到很高的官职:祖父陆佃,曾任吏部尚书。父陆宰,北宋末,曾任转运副使。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在陆宰去汴京走水路的途中,一个风雨大作的早晨,船只停靠在淮河岸边,陆游出生了。三岁时,发生“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留下的阴影,开始投射在三岁的陆游身上。之后我们看到他一直主张建议朝廷出兵争战恢复失地,或许也跟此有一定关系。陆游非常聪明,十二岁就能写诗作文。通过门荫补登和相关考试的方式,成年的陆游进入仕途,但又因为他主张朝廷“用兵”,不被采纳。他曾“洒泪龙床,面请北征”,这种致力于恢复北宋疆土的政治主张,导致他一生失意,甚至一度生活处于贫苦状况。48岁的陆游,宦游在外,一度“贫不能归”,还写了《上虞丞相书》《上王宣抚启》谋求官职。
阿来“陆游蜀中诗讲”
陆游的蜀中足迹
从白帝城到岳池农家
在封建社会,一个人在仕途上屡屡受挫,困顿失意,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就了他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唐代的李白、杜甫,还是宋代苏东坡、陆游,都是如此。像陆游这样有着现实主义关怀的关心民生的诗人,是很难不崇敬杜甫的。当陆游来到了夔州登上白帝城,不免心潮澎湃:这可是杜甫曾生活过的地方啊!有所感怀的陆游,写下了《夜登白帝城怀少陵先生》:“拾遗白发有谁怜?零落歌诗遍两川。人立飞楼今已矣,浪翻孤月尚依然。升沉自古无穷事,愚智同归有限年。此意凄凉谁共语?岸沙君看去年痕。”阿来在此分析到,当陆游写“拾遗白发有谁怜?零落歌诗遍两川”时,不仅仅写杜少陵曾在夔州的经历,更是写自己,这是他对自己的未来的发问:从古时看今朝,从杜甫看自己,“我的诗将来能像杜甫一样流传吗?”
在讲座中,阿来还讲述了陆游在蜀期间写作的《岳池农家》与《筹笔驿》两首诗。在岳池的乡下,陆游看到美好的田园风光。阿来说,虽然陆游一向向朝廷建议出兵收复失地,但看到乡下没有被战争影响的平静生活,他也被深深吸引。“春深农家耕未足,原头叱叱两黄犊。泥融无块水初浑,雨细有痕秧正绿。秧身分时风日美,时平未有差科起。买花西舍喜成婚,持酒东邻贺生子。谁言农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
熟悉阿来古典讲座的人都知道,他讲诗词的同时还会扩展到更广阔的人文地理知识上。比如讲到陆游生平留诗八九千首,是宋朝最高产的诗人时,阿来提到这“一方面跟南宋时印刷术发展有关,另外一方面也跟陆游感情充沛创作力旺盛有关”。在讲述陆游细雨中骑驴来到剑门关时,阿来趁机讲述了“四川”这个名字容易带来的一个误解。不少人看到字眼以为“四川”是指四条河流。实际上“四川“是指剑门关以北的利州路,剑门以南的益州路与梓州路,与长江三峡的夔州路,四路的合成,后称为“四川四路”,简称“四川”。
(图片由阿来书房提供。摄影:隋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