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翰墨丹青觅芳踪

扬州网 2024-03-19 09:32:19

▲二十四桥明月夜图王素作(清)

▲兰花图王玉燕画王文治题(清)

▲女子披甲图王钊作(清)

▲仕女瓶梅图改琦作(清)

▲消夏仕女图王素作(清)

◀轻舟采莲图李育作(清)

▲翠袖酒酣图汪圻作(清)

▲闲敲棋子落灯花图燕子坚作(清)

■宗苏琴封冰

自古以来,“她”都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她”的形象或温柔端庄,或娇俏可人,或率意洒脱,或自信独立……“她”的瞬间,充满无限魅力,被历代文人雅士定格于翰墨丹青之中。尽管时光缱绻、岁月更迭,但“她”的形象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一起去探寻扬州博物馆藏的古代书画中美丽多姿的“她”世界吧。

一、多才多艺俏佳人

扬州出美女,众所周知,但扬州美女不仅容貌美丽,且有不少还是多才多艺的才女,在“琴棋书画诗花茶”等方面均有研习与造诣,这在清代画家的笔下可以读到她们才貌双佳的形象。

晚清扬州画坛著名的“扬州十小”中的领军人物王素曾在盛年时拟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意而作一幅《二十四桥明月夜图》。图中明月当空,夜色朦胧,湖面雾气弥漫,水波不兴,唯见彼岸翠柳如烟,一佳人独立水榭之中凭栏吹箫,月华如水,箫声如诉,动人心魄;此岸,一才子伫立于二十四桥之上,回首凝望,静心聆听,沉醉其中,物我两忘。画面紧扣诗意,呈现出“与君相遇三生幸,相见恨晚伴余生”的唯美意境,令观者心驰神往。整幅作品笔触细腻柔和、设色清新秀雅、意境诗画交融。

同样是晚清扬州画坛名家的陈崇光亦擅仕女,今扬州博物馆就藏有他的《抱琴仕女图》。画面描绘了仕女端坐竹林中正欲弹琴的场景。高桐之下,幽篁之中,一仕女容貌端庄,气质清雅,手执纨扇,倚石而坐,临风怀想,遐思悠悠。另一侧,侍女正抱琴而来。四周梧桐蓊郁、翠竹挺立、花草茂盛、环境清幽,有“闲坐夜明月,佳人弹素琴”的幽雅意境。

在清代画家燕子坚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古代女子“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景象。在这幅《闲敲棋子落灯花图》中,画面右侧绘浅渚平沙,左侧取园中一角,山石倚立,高桐半遮。窗内,一女子双眼微睁,侧首枕臂,伏案弄棋,等候来客。身后一女子卷帘而入,似正从远处匆匆赶来赴约会棋。细细观之,此作匠心独运,多次运用对比手法:空间布局巧妙,左侧紧凑,右侧旷远,疏密得当;人物形象生动,等候者松弛闲散,赴约者神情紧张,对比鲜明。整幅画面笔法细腻,设色清雅,形象地描绘了小姐妹之间相约下棋的生动场景,令观者身心均沉浸其中,忍俊不禁。

王玉燕为清代女书画家,是书法名家王文治的孙女,工诗画,擅梅花水仙。今扬州博物馆藏有她的《兰花图》扇页。此扇页为祖孙二人合作,王玉燕画兰,王文治题识。扇面书画合璧,左疏右密,相得益彰。图中兰花以白描法绘制,以淡墨勾叶写花,以浓墨点就花蕊,笔致工细纤柔,兰叶飘逸秀美,颇有超然出尘之气韵。

晚清画坛中,以擅画仕女而驰名者当数改琦和费丹旭。从扬州博物馆藏改琦的《仕女瓶梅图》中,可以一窥其笔下的仕女风采。画中描绘了年终岁末女子正在插花的场景。画面主体为一名女子立于玲珑湖石旁,石上放置一只花瓶和一柄如意,女子正欲将一束盛开的梅花插入瓶中。在湖石右侧,一儒士席地而坐,左手指向前方,似正与女子切磋插花技艺。画面人物造型简洁准确,笔法工细精谨,线条流畅圆劲,色彩清新典雅;湖石经精心勾勒晕染,造型与质感均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更增加了画面的幽静和清雅。从题识可知,此图作于春节临近之时,不难看出画中梅花、如意与花瓶,亦蕴藏着寒梅报春、平安如意之祥瑞寓意。

二、俏丽可人爽英姿

古代女子的形象,除却世人熟知的容貌倾城、气质温婉之外,亦不乏一些俏丽可人、飒爽英姿之态者。而这同样被画家们记录于画面中,通过这些画作,生动诠释了古代女子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更富有人文精神和生活趣味。

扬州博物馆藏清代王素的《消夏仕女图》就刻画了一位纳凉消夏、悠然自得的女子。王素以仕女画见长,但笔下所绘仕女却并不全是当时流行的“弱柳扶风”之相,而是常含意韵之美,更加贴近现实。图中女子造型独特,慵懒闲适之中,又透着俏皮可爱。她右手执扇,背于身后,左臂伸展,整体呈现出一种反弹琵琶的飘逸灵动之感。画中盆荷与仕女,互相映衬,以荷之挺立,反衬仕女之柔美,以荷之清雅,反衬仕女之娇媚,以荷叶和衣纹之翻卷,展现微风拂面、清爽宜人之感。观此图,一派闲适清雅、悠然自得的松弛感跃然纸上,让人心情十分愉悦。

女子一旦善饮,往往酒量不小。在清代画家汪圻的笔下,我们就看到了一位娇憨善饮的古代女子形象。在这幅《翠袖酒酣图》中,一名女子正醉酒酣睡。图中右侧山石玲珑,透过石洞可见枝叶穿插伸展。左侧桥栏微露。越过花园的月洞门,屋门半开,屋内一女子伏于案上,柳眉细眼,睡意正浓,但嘴角上扬,浅笑嫣然,呈现出一派闲适酣畅之感。

清代李育的《轻舟采莲图》则描绘了女子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中热闹采莲的场景。只见荷塘莲叶点点,几叶轻舟穿梭其间,舟上采莲女子衣衫鲜艳,与一池碧荷相映成趣。水面礁石处绘垂柳一株,枝条婀娜,轻舞飞扬。虽然观者无法看清画中女子们的神情,但通过飞扬的轻舟,矫健的身姿,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女子们心中满满的喜悦之情以及现场的喧闹之声,令人不由得心潮澎湃,激动万分。

“木兰替父从军”是古代女子花木兰书写的一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的传奇佳话。在清代画家王钊的画作中,我们同样看到了类似的女子形象。画面中,一主帅端坐中央,手捋胡须,运筹帷幄;前方一卒,手举令牌,跪拜回报。数名女将身着铠甲,手持刀、枪、剑、戟、旗等,英姿飒爽。画面虽未描绘战场上的场景,但是通过女子们严肃认真的神情、密切交流的状态,亦能感受到战事之紧迫和激烈。此作敷色明丽,笔致细腻,造型准确,生动而传神地描绘出女将们“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气概。

通过以上诸多艺术形象,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古代的“她”虽不如现代女性自由开放,但并非单一刻板,其中不乏才貌双全、个性鲜明、思想开放,甚至心怀天下者。纵观古今,“她”缺少的从来不是个性,而是展现个性、释放自我的舞台。相信,只要给“她”一束光,“她”便能让这个世界更加美丽温暖、光芒万丈。

(作者单位和图片来源:扬州博物馆)

责任编辑:胡秀文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