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朱泥紫砂梨式壶、清代的玉嘴玉把刻梅花锡镶方壶、清代的朱石梅刻字圆锡壶、清代的砂胎刻锡茶壶、清代彭年莲生竹节形紫砂壶……11月16日,南京博物院藏宜兴紫砂特展在江宁区博物馆开展。
展览分“紫玉金砂”“曲尽其妙”“壶亦有韵”三个部分,共展出近百件紫砂精品。它们或雍容典雅、或玲珑精巧、或古朴淳厚、或粗犷豪放,其中不乏名家名作。走在展厅,仿佛穿越百年,一睹从明末到民国时期中华紫砂的璀璨芳容。
紫砂镶玉?安排
一壶茶,香四溢,道尽人生意。
这次展出的紫砂壶,造型各异,材质也不尽相同。
△挂釉彩绘紫砂坛
明末清初的朱泥紫砂梨式壶,通高13.8厘米,线条流畅古朴。清嘉庆、道光的挂釉彩绘紫砂坛,表面绘有青绿山水,看起来典雅别致。
△朱泥紫砂梨式壶
除了纯紫砂的外,还有紫砂镶玉一体的。展厅中,一件清代的玉嘴玉把刻梅花锡镶方壶,壶身刻着“愿将尔物招佳客,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洽”等字样,看起来雍容典雅。细细看去,这件壶大有玄机。壶嘴、壶把、壶盖,都不是紫砂,而是镶嵌了玉,壶身是紫砂胎,外面则包了锡片。
△玉嘴玉把刻梅花锡镶方壶
现代快报记者发现,紫砂为胎,包锡片,镶玉的作品不少。清代的元宝式锡茶壶,壶身像倒扣的元宝,造型生动活泼,壶的嘴、把、钮都镶玉于一体,其余部分都是紫砂为胎,锡包片。专家介绍说,壶内底钤“杨彭年制”阳文篆书印章款,壶身刻楷书“影横秋水静,香散午风清。芝田”等字样,因此判断,它是出自清代紫砂名家杨彭年之手。杨彭年是何许人?他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在当时,就被视为珍品。
△元宝式锡茶壶
另一件清代的锡茶壶也出自杨彭年之手。它通高11.2厘米,壶内底钤“杨彭年造”阳文篆书印章款。壶身一面刻梅竹图,一面刻着“莫将画竹论艰易,刚道繁难简更难。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丙戌初冬赋山刻赠”等字样。
△锡茶壶
现场,专家介绍说,宜兴紫砂的制作原料统称为紫砂泥,自然界的紫砂泥主要有紫泥、红泥和本山绿泥三种自然形态,可单独烧制成陶。紫砂泥料因稀少而金贵,有“富贵土”之称。宜兴紫砂的烧制起源于日用陶,明中晚期开始出现紫砂壶后,因深受文人喜爱而逐渐发展为工艺陶。而紫砂包锡工艺则出现于清道光年间,做法是壶嘴、把、盖钮,紫砂和镶玉于一体。遗憾的是,由于技术太复杂未能延续,如今该项技术已经失传了。
名家联名款?可以有
走在展厅,各种紫砂器吸引着观众的目光。仔细看,你会发现,这些展品都来历不凡,很多名家名作,从明清时期的圣思、陈鸣远、陈鸿寿、杨彭年、朱石梅、程寿珍,到现代的任淦庭、裴石民、顾景舟等大家,藏品精美,品种丰富。
一件壶身刻着“山流水以怡心,曼生”字样的清代的紫砂茶壶,是清代紫砂大师杨彭年和陈曼生合作的“曼生壶”。壶的把下刻着“彭年”阳文篆书印章款,壶底钤“阿曼陀室”阳文篆书方形印章款。专家介绍说,这种井栏壶是曼生十八式之一。杨彭年和陈曼生的合作,是艺人与文人深入交流、全面合作的结晶。
△彭年莲生竹节形紫砂壶
另一件彭年莲生竹节形紫砂壶是紫砂大师杨彭年和女儿莲生的联名款。壶高9厘米,盖内钤“莲生”阳文篆书印章款,壶底钤“彭年”阳文篆书印章款,壶身刻“香浮雀舌,助我诗人。石道人刻”。专家介绍说,壶内的“莲生”就是杨彭年的女儿。
△“杨彭年造”刻书画筒形紫砂壶
“杨彭年造”刻书画筒形紫砂壶,是蕉雪子和杨彭年的联名款。紫砂壶创作于清嘉庆24年(1819年),壶盖面上刻着“焦雪子摹,乙卯冬月作”,壶身刻着“两峰居士罗聘画”“如来冬心金寿门”,壶底钤“杨彭年造”阳文篆书方形印章款。专家介绍说,金冬心,就是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罗聘是金农的入室弟子,清代著名画家。公元1819年,蕉雪子把金农和罗聘的书画临摹在了紫砂壶上。蕉雪子是何许人?其人详不可考。
100多年前博览会纪念品?展出
1910年,一场规模盛大的国际性博览会在南京举办,这便是南洋劝业会。这是中国举办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当时,南洋劝业会历时达半年,共有中外30多万人参观,展品约达百万件,时人称之为“我中国五千年未有之盛举"。
△“寿珍”人物山水白砂紫砂壶
南洋劝业会上的紫砂纪念品长什么样?展柜中,“寿珍”人物山水白砂紫砂壶便是当时的纪念品。怎么判断它是南洋劝业会的纪念品?专家介绍说,这件紫砂壶是宜兴紫砂大家程寿珍的作品。盖内钤“寿珍”阳文篆书印章款,壶身一侧刻山水人物纹,以及“南洋劝业会,宜兴陶业纪念品”等字样。
江宁区博物馆供图
现在快报+记者胡玉梅/文
(校对 张静超 编辑 范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