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拨开云雾见真容 寻觅“传奇”荔枝道|寻路蜀道

封面新闻 2023-11-12 20:36:16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喻言肖洋罗轩摄影报道

“加急,快快闪开!”天宝年间的某一天,随着响亮的马蹄声,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匹加鞭快马,伴随着滚滚烟尘而来。不过他传递的可能并不是十万火急的战报,而是杨贵妃爱吃的新鲜荔枝。唐代天宝年间,荔枝被列为给朝廷进贡的贡果。从产地摘下,荔枝被装进竹筒保鲜,交给驿使,途经驿站,换人换马不换物,以接力型“特快专递”送往长安。这个1000多年前的历史场景,成为后世书写、发挥想象的对象。

《新唐书·杨贵妃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末变已至京师。”唐代开元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唐玄宗为满足宠妃杨玉环喜欢吃新鲜荔枝的喜好,特地安置飞骑驿使快速运输,路途千里也能保证荔枝不变味抵达京城长安。正是史书上这段文献记载,成为之后一条蜀道被命名的来源。原名为洋巴道的这段川陕蜀道,在后世被命名“荔枝道”,传播影响深远。

“驿传荔枝”成为叙事惯性范式

容易遮蔽对荔枝道完整认知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千里驰贡,博美人欢颜,成了后人评判唐玄宗荒弛朝政经常提及的一个罪证。安史之乱之后,诗人杜牧从长安城远望骊山,感慨万千,写下那首千古留名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前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句经典,千古流传,同时其中的批评气息,清晰可闻。诗圣杜甫也曾在诗中为疲于奔命运送荔枝的马匹给予同情,“忆昔南州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至今耆旧悲”。“驿传荔枝”,与周幽王、褒妣的“烽火戏诸侯”一样,成为历代文人讽喻的一个主题。

由于唐玄宗与杨贵妃传奇故事广为流传,以至于后世在评判荔枝道时,容易将之与唐代命运转折点联系在一起。作为一条跟杨贵妃吃荔枝联系上的蜀道,荔枝道在散发传奇色彩的同时,也容易带来一些认知的偏差。比如简单认为荔枝道就是专门为给杨贵妃贡献荔枝而开辟等。

对此,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李勇先教授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也提醒说,由于“驿传荔枝”已经成为批评、讽喻唐玄宗昏庸的强大惯性叙事范式,所以要理解荔枝道,需要避免一些望文生义、想当然的误会或者理解偏差。

荔枝古道示意图(重庆市涪陵区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周烽提供)

事实上,在荔枝贡京之前,这条古蜀道早已存在。作为古代先民南北迁徙的一条通道,是秦、巴、楚文化交融的一个载体。在三国时代,它作为间道存在。到了唐代天宝年间,这条道因荔枝贡京而繁盛。之后,随着国家政治中心东移,它的作用相比唐代有所下降,但依然在之后漫长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南北交通作用。

从关中越大巴山到四川盆地的诸多蜀道中,荔枝道所联系通达的一端,指向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峡江地区,在蜀道系统中颇为独特。

荔枝道、米仓道(在达州境内)走向及沿线文化遗存(达州市博物馆馆长王平提供)

但由于经过路段相对偏僻、历史记载有限等种种原因,笼罩在荔枝道上有诸多迷雾,久久未能拨开。比如作为贡果的荔枝产自哪里?起点在哪?在为唐代京都贡献荔枝之外,它还发挥着哪些的现实功用?从荔枝道这条路上,可以看到唐朝拥有怎样完善而高效的交通体系?作为秦蜀古道的一部分,荔枝古道在连接西北丝路与西南丝路方面,起到怎样的作用?荔枝道现在还有哪些道路本体遗迹存在,状况如何,等等问题,成为现代人探索荔枝古道的重要内容。

“驿传荔枝”之前

这条蜀道曾闪烁三国的刀光剑影

蜀道,从狭义角度准确说是秦蜀古道。秦蜀古道分为南北两段。北段和南段的路线虽然有连续性,但各有其名。北接子午道的荔枝道与金牛道、米仓道都属于秦蜀古道的南段。

看到“荔枝道”这个名字,有一个误解容易产生:似乎这条道在开通之时就叫荔枝道。其实不然。“荔枝道”这个显眼的名字,要比这条路本身晚不少时间。从南宋王象之开始,才开始称这条路“荔枝之路”,即后来学者所称的“荔枝道”。

马渡关石林景区内陈设的荔枝古道示意图(翻拍)

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声波和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周航在其联合撰写的论文《“荔枝道”研究三题》(该论文为西南大学马强教授主持的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蜀道文献整理与研究”研究成果)中,专门就“荔枝道”这一称谓是如何产生的,“荔枝道”的确切指代对象是什么,它是否专为贡杨贵妃鲜荔而开辟的驿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由于荔枝道的命名跟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有关,所以一些人可能会产生一个误解印象是,从涪州到长安的这条路是专门为杨贵妃吃荔枝,而完全从零开始修建的。

在重庆涪陵区百胜镇丛林乡与长寿区交界处寻觅到的古道遗存

《“荔枝道”研究三题》中特别强调,“荔枝道”成为驿道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专为杨妃贡荔而开,它和当时国力的强大,进而广设驿站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与联系,以及地方行政区划的变更,都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古代道路的开辟,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古文献中常言的开通往往是指拓宽和进一步修缮,“荔枝道”亦是如此,它并非杨妃贡鲜荔而专门开辟的道路,而是将既有的道路加以修缮、增设驿站,成了贡荔的驿路。

也就是说,在被增设驿站、驿官、驿吏,方便皇家“特快专递”之前,这条路线就已经存在,而不是唐朝时从零开始开辟、修建出来的。它的前身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间道。这条古道从万源经镇巴至西乡,是古蜀道中比较艰险的一条。也正因此,这条道在战争时期被使用较多。

在重庆涪陵区百胜镇丛林乡与长寿区交界处寻觅古道遗存

有记载称,诸葛亮入蜀后曾屯兵万源,据险防御曹兵。刘备取汉中时,也有“大兵发葭萌,照烈由广元、宁羌,正道入,张恒侯从定远、西乡间道而进”的记载。

还有学者发现,文献中较早提及此道的是《晋书》,据该书卷一《宣帝纪》载:魏太和四年(230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曹真伐蜀。帝自西城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而上”。司马懿的陆军从安康溯汉水到西乡,走的就是子午道南段,由西乡南下,则是取洋巴道入开县、万县、朐月忍。由此可见,三国初年这条道路就已存在了。

飞传荔枝的背后

是大唐繁盛交通线和发达驿传制度

开元、天宝时期,是唐代最繁荣的时段。其时国家强盛,疆域辽阔,四方晏然。如此庞大的国家系统要有效地运转起来,交通通讯系统必须高度发达。

在万源鹰背寻找荔枝道遗存

北师大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古代研究中心副主任宁欣教授在《从唐诗走进历史》(新星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中《一骑红尘:唐朝的交通运输管理》章节中写到,唐帝国拥有以都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陆路交通线,由大运河、黄河和长江等水系勾织成的纵横交错的水路交通网络,以及高效的水陆驿站体系,它们保障和维护着庞大帝国的高效运输系统运行。而且唐朝成网络体系的交通线,有着严格的驿传制度做保证。唐朝继承隋制,官道的使用和管理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据《唐六典》记载,当时是由兵部下属的驾部来掌管驿传。唐朝全国设有水驿二百六十所,陆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陆相兼驿八十六所。

宁欣教授还提到,官道上设传驿以通使令,主要功用是为了使中央的政令可以迅速准确地到达地方,地方的信息也可以快速反馈到中央。但也有像唐玄宗这样的“君主或者权贵利用快捷的交通网络满足私欲。”但同时她也点出,“从四川把新鲜的荔枝送到长安,需要经过秦蜀古道,一路崇山峻岭,艰险无比,但仍然能保证送到京师的荔枝还是新鲜的,实可见唐朝交通网络体系的效率之高。”

在万源鹰背寻找荔枝道遗存

著名历史地理学者、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关于“蜀道”的专访时就特别提到,唐代天宝年间的荔枝道上的驿站是不是专门为运荔枝而设,“就我个人的看法,按照唐代的交通标准,就算没有杨贵妃吃荔枝的需求,也会在官道上设驿站的。”

葛剑雄还提醒,关于这件事的细节,对于正史史料上没有直接说的,或者说的有限的,我们不能随意下判断。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说法,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后人推测的说法。“古人认为,为杨贵妃吃荔枝专门开一条驿道这种事情,作为唐朝的皇帝,唐玄宗就算做过,也很难公开。如果从荔枝道这件事上,去说明唐玄宗政治上昏庸,甚至将之往祸国殃民方面说,也是不大成立的。因为天宝年间的唐玄宗在政治上面还是有所作为的。而且他犯的重大错误也不是因为杨贵妃,而是在处理安禄山这个问题上。”

荔枝道的历史作用远大于“驿传荔枝”

葛剑雄提到,从专业历史研究角度,不应花费太多的精力去纠结这条路是不是专门为了给杨贵妃送荔枝而设立的道。“一条路的开辟和形成,有非常大的客观性。古人的地理知识有限,一开始开通的道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发现,某条路线选的位置不好,不太便利,或者被突发的自然灾害冲垮了,那么就会改道。有一些道是古人为了打仗临时开通的,等到战争过去,和平年代的人们就会看这条道是不是合适日常使用,如果合适,那就保留,如果不合适,也就自然废弃了。荔枝古道的线路,在秦汉时代就有了,到唐朝基本上没有特别大的变化。”

马渡关镇境内的古道遗存

安史之乱中杨贵妃被缢死在马嵬坡,驿传荔枝这这种场景也随之消散在历史中。但一段道路的价值,要远大于某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唐宋以后,随着封建王朝政治中心的移动,荔枝道作为国家一级驿道的功能减弱,但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唐朝以后,历代王朝都将荔枝道作为通蜀的主要交通要道。

李勇先教授也提到,“在唐代,杨贵妃不可能一年四季都要吃荔枝,荔枝道上也不可能常年就是只送荔枝。而且,天宝年间为杨贵妃送荔枝的时间也就那么一小段时间。比起为贵妃献荔枝的短暂时间,荔枝道在大部分时间内还是起到公共利益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有更广阔长远的客观眼光,看到荔枝道更多更大的作用在于区域之间经济往来、民间群众交流。比如说,尤其是川东这一带产茶,很多茶叶需要通过这条路向外输送。在很长时间内,荔枝道是川东与汉中地区茶盐贸易主要的区域交通道路。”

在万源鹰背寻找荔枝道遗存

明清时,荔枝古道成为川陕客商来往的重要道路再度兴盛。商贾多由此道入川,川陕交界处,荔枝道沿线贸易集市兴盛一时,如盐场坝、渔渡坝等街市,其名一直沿用至今。《三省边防记》称之为“川陕要道”。

四川达州市博物馆馆长王平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也提到,宋元明清直至现今,老百姓一直在利用这条古道,享受古道带来的便利,带动了整个川东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州现今还保留着风貌保存完好的明清古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到了现代社会,荔枝道依然发挥重要作用。上世纪30年代,汉渝公路基本沿袭了荔枝道的路线。上世纪50年代后期,国家对蜀道进行了大规模拓展建设。1958年修建的210国道西(安)万(源)公路,大多路段均沿着荔枝道线路建设。2004年初,改道的达成(渝)高速路全线贯通后,取其捷径横贯秦巴山区。荔枝古道作为交通主线的功能渐渐失去,但如今它以丰富的文化遗产形式,向现代人传达来自历史的讯息,发挥其宝贵的精神价值。

责任编辑:刘明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