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亮相 “触摸”焕新呈现的古蜀文明

封面新闻 2023-07-27 22:28:26 阅读量: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

封面新闻记者王祥龙冷宇

鸭子河水流缓缓,不语不言,却守护着震惊世界的秘密……

94年前,河畔的三星堆遗址一醒惊天下,沉睡三千年后,纵目面具、青铜立人、“通天”神树聚焦世界目光。

2020年,三星堆再醒惊天下,新一轮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精美新文物,三星堆成为现象级年度热词。

2023年7月27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行!

485个日夜,场馆建设者、文博工作者、考古工作者的披星戴月、殚精竭虑,三星堆文物安然入住新家。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外观局部

1929年,三星堆遗址真武村燕家院子发现一个玉石器坑,出土圭、璋、璧、琮等玉器三四百件。玉石器坑附近,鸭子河与马牧河流经于此,其中,马牧河侧隆起三座土堆,仿佛三颗星辰傍依,三星堆因此得名。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从1934年初次发掘出土器物600余件,历时近百年的三星堆考古,终将古蜀文明的面纱缓缓揭开。在两次短暂发掘后,1986年,三星堆1号和2号两个祭祀坑出土了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青铜太阳轮等千余件文物,每一件,都足以惊艳世界。

据专家推测,2号器物坑的埋藏年代约为中原的商代晚期,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青铜的冶炼、铸造及焊接工艺,经过古蜀国能工巧匠的一番“创作”,修复后高达3.96米的中国最大青铜器“神树”诞生。该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每枝又分成一仰一垂两处分枝;铜鸟立于上岔,高昂头颅、望向远方,硕果挂于下岔,树枝低垂;树干处,一只龙立于下侧,尾上扬,气势十足。

除青铜神树外,此次发掘还出土了青铜时代最高的立人像,造型最为奇特的青铜神坛,雕有人头、鸟、鱼三种图像的金杖,这些器物象征着神权和王权,并普遍被认为与祭祀有关。据此,有学者推测,三星堆遗址或许正是传说中的古蜀王朝遗迹,但因其至今未发现相关文字,一切仍是推论。

“神兽”与新馆

2021年3月,“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宣布,新发现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陆续出土500多件文物。其中,5号坑出土了一件重达286克的黄金面具残件,专家推测,完整的金面具总重量将超过500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考古成果还包括在坑内发现丝绸朽化后的残留物,且在样土检测中多次发现蚕丝蛋白,以事实证明了3000多年前的三星堆王国,已开始使用丝绸。

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周旸曾表示,丝绸的发现,一定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更有利于人们理解三千年前的古蜀先民是如何表达宗教,如何思考宇宙和生死。“早期的丝绸来之不易,丝绸也不会是普通织物,那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祭服。”周旸说。

最新展出的青铜龟背形网格状器

此后,双手呈半“合十”状的扭头跪坐铜人、龟背形网格状器等文物陆续出土,在抽丝剥茧的考古探寻中,神秘古蜀国的轮廓逐渐清晰。

青铜扭头跪坐人像

刚挖掘出土时,沉睡三千年的三星堆文物们难免有些“潦草”,得仔细打扮一番,才能“还原美貌”。

文物修复,并不是简单地找到碎片、拼接即可,一切都必须根据古人遗物的信息进行操作。在修复文物时,最难的当属文物整形,文物修复人员需要在反复练习中“找到手感”,掌握准确的力度和技巧。

1986年,三星堆发掘一、二号“祭祀坑”,出土大量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其中,出土青铜器约占文物总数的50%左右,这之中,又有70%的文物需要修复。当时,这些青铜器大多面临着严重变形、扭曲、被敲碎或凹塌,氧化锈蚀程度相当严重的文物病害,文物修复人员面临着大量的工作。

出土的众多文物中,青铜神树是我国商代考古第一次出土的超大型青铜文物,神树的形体资料无从可查,修复难度不言而喻。为准确掌握神树形体,把握正确整形方式,其修复方案在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的室外多次进行预合,以保证修复的科学性,提高修复质量,恢复神树原貌。此外,在修复青铜神树时,除采用锡焊法进行修复外,还采用其他工艺交叉使用,灌注环氧树脂,增加神树的抗压强度。

如今,修复后高达3.96米的一号青铜神树已在展馆内展陈20余年,风采依旧;一年又一年,青铜器修复有了新手段,通过X光探伤、扫描电镜、CT扫描,为碎片拼接与器物整形提供了更为客观的信息参考,将其与传统拼对粘接工艺协作,青铜器的“还原美貌”来到了新阶段。

青铜神坛部件

与青铜器修复对比,象牙修复或许更为艰难。

由于曾在高湿度土壤中沉睡三千年,且有高温焚烧过的痕迹,三星堆遗址坑内的大部分象牙在刚出土时,就有残缺、脱水、霉菌、酥粉等现象。此外,经过长时间的埋藏,象牙内有机物质已被分解,大部分靠水分子保持形态,出土后一旦出现失水,便会急剧变形,一碰就碎。

为更好地保护象牙,避免二次伤害,文物修复师们必须在最短时间内为其打造更为恰当的干湿环境。从坑内提取时,三星堆文物修复师们均会为其敷上量身定做的“面膜”,全方位无死角覆盖象牙,让它的每一寸“肌肤”都得到充分滋润,延长保存时间。日前,三星堆出土的象牙均被保存在恒温恒湿的冷柜里,每周做一次除菌清理,预防对象牙有害的微生物过度滋生。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三星堆出土编号文物1.7万多件,相对完整器物仅有4000多件。文物修复,路漫漫其修远兮。

青铜神坛底座

三星堆,8个“祭祀坑”,坑与坑之间是独立存在还是相互联系呢?

2023年6月,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成功跨坑拼对的两件文物,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神像和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亮相。其中,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神像通高2.53米,由1986年发掘二号坑出土的铜鸟足人像、2021年三号坑出土的爬龙铜器盖以及2022年八号坑出土的铜顶尊撑罍曲身人像、铜持龙立人像、铜杖形器组合而成;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通高1.589米,由2021年三号坑出土的铜顶尊跪坐人像和1986年二号坑出土的铜尊口沿、2022年八号坑出土的铜神兽组合而成。

三星堆文物成功跨坑拼对,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据媒体报道,三星堆文物是否能跨坑拼对,大体可通过三个步骤进行推进。首先,对文物进行全方位扫描,并基于相关数据进行三维建模,通过AI智能分析,提取文物的几何特征信息,计算特征相似性得到匹配度。其次,具体分析文物受力,判断不同拼接组合的可能性,并通过量化数据验证拼接的可行性。最后,基于专业知识,结合三维技术确定合理的拼接方式,对青铜文物进行研究性材质复原。

青铜尊

三星堆文物跨坑合体意味着什么?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介绍,三星堆的文物,原先应该放在三星堆神庙里,是神像前面的供奉用具,也就是崇拜主体三星堆人与崇拜对象三星堆的神像之间的组合铜器。神庙因某种原因毁坏后,神庙内的像设和陈设也受到破坏,因而被掩埋在坑里。这八个祭祀坑全部,或至少有六个坑是一起掩埋的。因而这些器物残片尽管分散在不同坑里,但基本上还是有一些规律。比如神像、神树大多埋在二号坑,三号坑和八号坑埋藏的主要是神像前的供奉用具。“但由于一件器物往往残破成了许多块,不可避免会出现器物主体埋在一个坑内,而器物的附件或残片被埋在另一个坑内的现象。”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认为,跨坑拼对最主要的意义,在于确定祭祀坑的年代和性质。“基本确定这几个祭祀坑是同时代形成之后,我们就能够对其性质进行进一步的推测。目前我们认为,这些坑更有可能是祭祀器物的掩埋坑。出于某些原因,古蜀人把这些祭品打碎,分别埋葬在六个坑中。”

而祭祀坑时代和性质的确认,则可以帮助考古人认识三星堆遗址的聚落结构和变迁。

冉宏林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目前已经确认,不少于5件可以跨坑拼对的文物。”

金面具

2023年6月8日,三星堆博物馆官方微信的一则公告消息阅读量冲上10万+。其具体内容,是不过百字的闭馆公告,但信息量极大: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自2023年6月20日起暂停对外开放。公告引起网友关注的原因只有一个:新馆布展。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不禁期待,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模样”到底是啥?事实上,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设的一年多时间里,各个环节的进展都会见诸网络。奠基开建、主体封顶、内部装修,一系列的环节中,网友见到最多的是三个堆体外形,寓意着“堆列三星”。其内部结构,总是惊鸿一瞥。

金面具

新馆是三星堆文物的新家。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有5万多平米,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总设计师刘艺曾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馆内大致分为两个空间,一是观众的公共空间,二是展览空间。在公共空间采用巨大螺旋形坡道的方式,从负一层一直通到二层,向下探索大地,向上接应天空,叫“应天接地”。在展厅设计上,采用超大跨的通场展厅,通过当代科技、多媒体技术对三星堆文化全方位显示。

据悉,公共空间处的巨型螺旋坡道总跨度106米,坡道顶端上方的巨型环状灯带恢弘大气,辅以三星堆金杖鱼鸟纹饰图案加以设计,古蜀神秘的气质凸显。

7月27日,走进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迎面是咨询处,左侧有行李寄存、“堆堆堆”咖啡、讲解服务台等功能完善的区域。右侧的验票处,游客们正有序排队,进入到全新的展陈区域。

青铜面具

7月7日,三星堆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发布《闭馆期间三星堆都在做啥子》,透露了部分文物搬家布展的情况。从其中《莺迁乔木报佳音》的视频,可以看到三星堆铜蛇、青铜跪坐人像、三星堆铜鸟、青铜人头像等文物已经搬了新家。封面新闻记者获悉,这是7月6日、7月7日文物搬家的场景。

虽然没有看到三星堆祭祀区3到8号坑出土的新文物,但广汉市委副书记、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主任王居中在此前的发布会上透露,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除展示三星堆博物馆1、2号祭祀坑文物外,还将陈列展示新一轮重大考古发现的文物。

7月27日,封面新闻记者获悉,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展陈分为“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三个展厅。

第一展厅“世纪逐梦”,展览内容分为“初识三星堆”“一醒惊天下”“盛世续华章”三个单元。以三星堆遗址近一个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为主线,以三星堆考古对巴蜀考古及巴蜀文化研究的影响为副线,对每个重要时间节点考古调查、发掘工作以及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展示。集中表现三星堆考古工作者百年逐梦、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彰显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时代主题。

青铜神兽

第二展厅“巍然王都”,展览内容分为“蜀土丰饶”“都城营建”“黄金加工”“玉器制作”“青铜冶铸”“王者至尊”“多元共生”七个单元。从文明探源的角度,对三星堆古国的自然环境、社会面貌、都城布局、手工业技术、权力结构等进行全方位展示和解读。主要呈现商代中期以后,三星堆作为古蜀国统治中心、宗教中心、经济中心的独特地位。通过三星堆与其他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展示,彰显其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包容性与创新性。

第三展厅“天地人神”,展示内容分为“以玉通神”“藏礼于器”“神圣祭坛”“青铜面具”“鸟足神像”“万物有灵”“通天神树”七个单元。以祭祀区出土的精品文物为主要展示对象,集中呈现古蜀人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的重要礼器、主要的祭祀行为、崇拜对象及其信仰体系和宇宙观念,表现古蜀先民浪漫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通过对古蜀人精神世界及其文化源流的解读,揭示古蜀文明密码,表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与精神根脉。

青铜龙形器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在7月27日开馆试运行,三大展厅十七个单元展陈着1500多件(套)珍贵文物,其中包括近段时间新出土的青铜扭头跪坐人像、青铜着裙立人像、金面具、陶猪等珍贵文物。更令人惊喜的是,有600多件文物首次亮相,包括青铜龟背形网格状器等。

青铜龙形器

即便三星堆自1934年首次发掘以来,到2020年的新一轮考古发掘,已经进行过37次考古发掘,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介绍,37次考古发掘,也只发掘到三星堆遗址的千分之二,是冰山一角。

三星堆的宏大和神秘,让它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三星堆祭祀坑埋藏的年代、古蜀文明到底属于什么文明等超过10个谜团,在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中逐一被解释清楚。

去年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新闻通气会上介绍,从2020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三星堆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K3、K4、K5、K6、K7、K8)进行考古发掘。通过对近200个样品进行了碳14测年,可知除了存在打破关系的五号坑和六号坑年代稍晚之外,其余几座坑的埋藏年代一致,为商代晚期,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

陶猪

而发掘的若干新器物显示出,三星堆遗址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着密切文化联系,而神树、顶尊跪坐人像以及大量龙形象器物则表明三星堆遗址的使用者在自身认同、礼仪宗教以及对天地自然的认识与国内其他地区人群相近,确切表明三星堆遗址所属的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员。

时至今日,仍有谜团待解。比如古蜀人是如何迁徙到鸭子河畔。目前,被讨论最多的是古蜀人从岷江上游迁徙到鸭子河畔,但尚未有足够的证据证实他们是从岷江顺流而下,还是翻越九顶山而来。

三星堆是否有文字传下?古蜀先民崇拜的古蜀王者,那个戴着金面具、手持神杖的王,葬在何处?

虽有诸多谜团未解,但我们必将一步步接近真相。

7月27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行,全新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三星堆范式以昂扬之姿屹立世界。这,是文化自信与守正创新开创的崭新路径,是中华文明赋予现代文明的厚重底蕴,是科技与文化交融的智慧结晶……

责任编辑: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