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走进长江故里 探寻文物背后的家风故事|天府好家规

封面新闻 2023-07-05 22:51:26

封面新闻记者黄晓庆

7月盛夏,长江新闻文化园内的荷花如约开放,一朵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象征的正是范长江清正廉洁的品质。

据《范氏族谱》记载,内江范氏一族系宋代著名改革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后代。按照谱系,范长江系范仲淹第31代孙,先祖“先忧后乐”的爱国爱民情怀在范长江身上得到了很好地传承。

7月4日,在范长江纪念馆和内江市廉洁教育中心解说员的引导下,记者走进了长江新闻文化园,聆听文物背后蕴藏的家风故事。

传家军毯

教育后人“艰苦奋斗、玉汝于成”

范长江,原名范希天,1909年10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正子村,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创造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三个第一”,成为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出色的领导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

“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在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这两行字格外醒目。这是范长江颂扬鲁迅先生所写的诗句,也是他本人一生的孜孜追求。

在介绍完范长江的光辉历程后,范长江纪念馆解说员刘星在文物展览区停下了脚步,为记者讲述了一条军毯的故事。

范长江的传家军毯

范长江一生省吃俭用,他在新四军时期使用的两条军毯,因为是新四军抗击日寇的见证物,即便缝缝补补很多年,他依然舍不得扔掉。范长江去世后,他的妻子沈谱把这两条军毯当作“传家宝”,将其中一条赠给四子范小建。沈谱希望孩子们懂得生活来之不易,“艰苦奋斗、玉汝于成”的道理。这条军毯又伴随了范小建几十年,直到把这件具有特殊感情的“传家宝”捐赠给纪念馆之前,都一直在他的褥子底下铺着。

捐款收据

学习长辈“勤俭持家、扶穷济困”

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的右侧,一座白墙串架小青瓦的三合院落就是范长江的故居,展示了他少年时期的生活、学习场景,2012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范长江的母亲郭玉瑞一生勤劳节俭,以做针线供范长江读书,经常接济贫困邻居的善举,从小给范长江留下了“勤俭持家、扶穷济困”的家风。

在家族家谱、家训陈列室内,张贴有《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包括: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还有《范文正公训子弟语》,写有:天理莫违,为人不易。居家莫逸,民生在勤……

玻璃展柜内,摆放着几张范长江化名“孙依真”向红十字会捐款的部分收据。刘星介绍说,按照规定,范长江家里请厨师、保姆都可以有组织补贴,然而他不但没请厨师,连保姆工资也是自己掏钱。范长江总是觉得党和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给他的待遇太丰厚了,感觉受之有愧,不仅主动将每月工资300元降至280元,还经常将自己的稿费化名“孙依真”捐给红十字会。

“五戒”家训

警醒儿女“懒、馋、贪、占、变”

范长江既是“新闻巨子”更是“廉洁楷模”,在长江清风苑,内江市廉洁教育中心解说员刘琴讲述了范长江拒收支票的故事。

长江新闻文化园

1937年8月,第七集团军前敌总指挥汤恩伯与日军在南口激战,范长江曾写过一篇战地通讯,表扬汤恩伯抗日。为了表示感谢,汤恩伯派人给范长江送来一张五千元的支票。范长江认为,报酬以外的金钱都带有浓厚的毒汁,扬善罚恶就是记者的本职工作。因此他拒收了支票。并托人给汤恩伯捎了话去:“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长江清风苑内还用立石雕刻的形式,展示了范长江的“五戒”家训,即戒懒、戒馋、戒贪、戒占、戒变。刘琴解释说,“五戒”意思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坏的,但是他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气。最开始就是懒,然后逐渐演化成馋、贪,贪了之后就要去占,最后就变质了。

范长江的家训之一“戒懒”

范长江告诉儿女,用不着给你们讲太多的大道理,你们就记住“懒、馋、贪、占、变”这五个字作为你们的座右铭。

责任编辑:刘明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