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为上海这座城市建起了一幢幢建筑,筑下了一条条马路,它们其中的许多保留至今,共同构筑起了上海这座“永不落幕的博物馆”。而在这背后,折射出了这座城市的跌宕起伏、发展轨迹,更展现了这座城市无限的文化魅力。
全新开启“文博艺术季”的行知读书会,首期邀请到心城市创始人兼CEO、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会员、上海交通大学客座讲师朱一宁,带大家深入“考古”上海的建筑、马路,领略上海这座“露天博物馆”。
清光绪⼗年上海县城厢租界全图、1915年上海商场指掌图、1931年上海周边地区及航道图……通过一幅幅老地图,朱一宁带领大家重新走入了上海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一件件历史藏品、一张张历史照片,为读者打开了那一段段被尘封的历史。
上海外滩12号大楼八角形门厅视觉中国资料图
朱一宁讲解外滩12号
外滩12号,原汇丰银⾏⼤楼,外滩万国建筑群中最宏伟、最亮丽的建筑之一。它最独特的标志是八角厅,八角厅里最吸引人的则是富丽堂皇的穹顶壁画。
壁画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太阳神、月亮神和丰收女神,第二层是十二星座,第三层是汇丰银行在上海、香港、伦敦等8个分行的建筑和背景。八幅壁画按照经纬度排列,站在八角厅抬头转一圈,就仿佛经历了一次环球旅行。
每幅壁画间都各有一个英文单词,八个单词连成一句话,“WITHINTHEFOURSEAS,ALLMENAREBROTHERS”,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百年前的上海,就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张开双臂,欢迎四方来客。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人提出毁掉带有浓厚资本主义色彩的八角厅壁画,主持修缮工程的人员觉得如此漂亮的壁画毁掉十分可惜,便用奶黄色涂料覆盖。1996年,浦东发展银行通过置换取得了大楼使用权,尘封半个世纪的壁画终于重见天日。
朱一宁在读书会现场
四行仓库是上海静安区(原闸北区)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西北角的一幢仓库建筑,正门门牌号为光复路1号。这里原是大陆银行和北四行联合仓库,因此被称为“四行仓库”,是上海唯一的抗战遗址类的博物馆和纪念馆。
为了讲好四行仓库的故事,朱一宁团队特地制作了徽章教具。每次在四行仓库外讲述八百壮士的故事时,他们就会把这个徽章展示出来,帮助大家更好地去了解历史。
8·13淞沪会战后期,为掩护10万国民革命军撤退,谢晋元率领五二四团一营官兵四百多人集结于此,奉命以仓库作为最后据点,抵抗日军王牌第三师,英勇奋战四天四夜。为虚张声势,谢晋元命人草拟了一份800人的名单,也因此有了“八百壮士”之称。
四行仓库视觉中国资料图
四行仓库保卫战从1937年10月26日打到11月1日,“八百壮士”英勇抗敌的消息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许多市民自发送来食物、衣服、药品等物资,表达对中国守军的支持。这场战斗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最终在多方斡旋下,日军同意让谢晋元率部后撤到苏州河南岸到公共租界。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结束,也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大战役淞沪会战的结束。1985年9月3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正式将四行仓库命名为“八百壮士四行仓库抗日纪念地”。抗战纪念馆大门入口处保留了原四行仓库的铁门,建筑西侧斑驳的墙面上,仍留有当年血战留下的弹痕。
朱一宁还给读者们展示了一块“厦门路216号”的门牌,厦门路216号在苏州河南边的衍庆里中,这些年随着城市更新发展,许多老里弄也在动迁,衍庆里是其中之一。朱一宁在2018年、2019年前去衍庆里时,遇见了一位老奶奶,正巧遇到她正在搬走最后一车的东西。这位老人向他回忆,“我嫁进来时就住在这里,这里几乎是我的一辈子,现在要搬走了,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能回来这里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帮我留下这个记忆,这块门牌号我送给你,你们帮我留着,未来我对于上海的记忆,还能时不时地通过门牌来回味和寄托一下。”
厦门路216号凝结了一位老人一生的回忆
朱一宁的新书《上海新发现——海派城市考古》也即将出版,“在上海,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风格,如古希腊、古罗马、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等,上海是建筑的百科全书,是永不落幕的博物馆,”朱一宁说希望邀请更多人通过行走城市、阅读城市,感受上海独有的文脉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