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女性读者数量超男性读者,可能为出版打开另一扇窗

极目新闻 2023-03-05 17:59:38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任飞悦 孟婧 谢宁

摄影:王亮

出版人在做一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刻意把作者当作男性和女性来区别对待。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由女性书写的出版物,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是为什么呢?

3月4日,长江讲坛邀请了三位很会“做书的人”——新经典人文社科事业部总编辑杨晓燕,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工作室出版总监肖海鸥,乐府文化创始人、总编辑涂志刚,以演讲、对话以及互动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从书写到出版——关于女性独立与表达》这个热门话题。

本期讲座吸引了许多年轻读者来到现场,三位“做书人”的分享一次又一次引起了听众们的强烈共鸣,现场掌声不断。极目新闻记者也在讲座后专访了他们。

三位做书人接受采访.jpg三位做书人接受采访

女性读者增多会带来越来越多女性作者

肖海鸥向极目新闻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女性读者在全球范围内正在显著增长,超过男性读者数量。例如,在美国,根据2020年的一项调查,女性读者占所有成年读者的58%,而男性读者占42%。在英国,一项2018年的研究显示,女性读者比男性读者多出30%以上。在法国,女性读者也占据了阅读市场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文学和非虚构类书籍方面。

肖海鸥说,这样的变化在中国也同样发生,不管是从购书平台公布的数据,还是去图书馆看到的景象,我们看到,阅读的女性的比例也远远大于男性。她认为,这个变化的发生,与这一个世纪以来女性整体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关。而另一个方面,过去长期以来,图书的写作者都是男性多过于女性。当女性读者日益增多,女性读者用市场来投票,将会给出版业带来新的改变。

杨晓燕认为,现如今女作者和女编辑的从业数量是相当大的,女性在社会上越来越被重视和发现。涂志刚认为,女性读者的增多,会“供养”越来越多的女性写作者,因为她们之间会构建一种认同。涂志刚认为这将给出版业带来新的机会和新的市场,比如,过去我们认为女性喜欢读文学、艺术,男性喜欢看的历史、科学等品类,那么,随着女性读者的大量增多,有可能会有大量的女性作者和读者进入到历史、科学这样的所谓“硬核”的领域,也带来这些领域写作方式的改变。

新经典人文社科事业部总编辑杨晓燕.jpg新经典人文社科事业部总编辑杨晓燕

出版是人与人遇见优秀的美好的灵魂

在讲座分享环节,杨晓燕介绍了自己在出版中相遇的女性图书和女作家朋友们,讲述与女作家们相互碰撞和影响的故事:比如,出版《优雅》时遭遇印刷失误,作家晓雪“既印之,则安之”给予她无限感动;目睹林青霞为了《窗里窗外》的首发再三确认细节,“完美主义”使林青霞之所以成为林青霞;陷入职业低谷期时,水木丁和陈鲁豫对她说“我不仅是你的作者,还是你的朋友”;当易小荷为父亲出版诗集受挫,身为出版人的她忙前忙后,只因“她的事,就是我的事”;疫情期间,余秀华疾病缠身,不忘嘱托她“我的电脑里还有稿子,密码是……”杨晓燕说,出版人对待作者,是不以性别来区分的。对于做书人而言,出版是人与人的相遇,是遇见优秀的美好的灵魂。“在对的时刻遇见对的人,看见对的作者确认过眼神。出版是我看世界的一种方式。”

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工作室出版总监肖海鸥.jpg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工作室出版总监肖海鸥

书中可找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的共鸣

肖海鸥给自己的定位是“身负特殊职责的读者”,她特别分享了出版《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时的故事,在茫茫的世界中,三位女性——林德尔·戈登教授、译者许小凡和编辑肖海鸥相遇,共同成长,走过一段岁月。作者、译者、编辑在同一本书中找到了同一种理想,成为为更美好的世界而奋斗的盟友。

作为一名女性,肖海鸥回忆成长历程时说,当面临困惑时,我们可以从书中学习,可以从更长的历史中寻找到共鸣,发现我们现在的困惑和苦恼曾经也是她们的困惑和苦恼。阅读为我们提供了多元视角。

肖海鸥称,过去她常常认为,编辑这份工作没有作者那么有创造性,随着一本一本好书的出版,她慢慢意识到,自己也正在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中将渺小的自己汇入到伟大的出版传统当中,逐渐产生对编辑身份的归属和认同。

乐府文化创始人、总编辑涂志刚.jpg乐府文化创始人、总编辑涂志刚

女性不仅仅应该是被看见被讲述

涂志刚(网名涂涂)创办的乐府文化,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出版新生力量,他们出版的大多是素人作家的作品。比如,2020年,他为80岁高龄的杨本芬女士出版了第一本书《秋园》。这部小说是八旬老人讲述“妈妈和我”的故事,平实的语言述尽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随波逐流、挣扎求生的境遇,书写了两代中国女性生生不息的坚韧与美好。如今,《秋园》已经卖到了20万册。80岁的杨本芬从此多了一个写作者的身份。后来,乐府文化又出版了她的第二本作品《浮木》、第三本作品《我本芬芳》,她的第四本书也正在策划出版中。

涂志刚说,他从未想过把女性主义作为标签贴在身上,而是聚焦于作品本身,但恰好这些作品的出版,又有意无意地传递了这样的观念。他说,“女性作为主体,不应该只是被看见,被讲述,在困境中她们心底呐喊的力量本身就应该构成文学叙事的重要部分。”

涂志刚也透露乐府文化即将为一位不识字的女性出版一本书《阿包》。这位年近六十的贵州苗族女性,大名叫“包里给”。她是个文盲,不识字,却硬生生用手机的语音功能,口述了自己的人生,再把那转录出来的文字,一笔一画抄下来,只为了把自己的人生,写给两个女儿。阿包经历过很多事,小时候被辍学,年轻时嫁给老男人,经历过被拐卖,逃出来,她靠做家政养大了两个女儿,让她们读了大学,也让她们的生活有了新的可能。

3.jpg活动LOGO

2.jpg海报


责任编辑:陈俊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