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走近岳王庙①|岳飞背上究竟是“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听听讲解员的专业解读

小时新闻 2023-02-15 23:20:52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余雯雯通讯员胡亮许丽丽

电影《满江红》春节档爆火,岳王庙也成了杭城热门打卡点,很多市民游客都要去这里重温岳飞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

民族英雄岳飞是南宋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受民世代景仰。杭州岳王庙是岳飞的长眠地和纪念地,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历史文化内涵,使其不仅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传统忠孝文化的代表。

今年是岳飞诞辰920周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岳庙管理处特别推出系列专题“走近岳王庙”,带您一起感悟岳飞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

说到岳飞,“岳母刺字”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在岳王庙里就有一幅壁画,讲述的正是这一千古佳话。

岳飞背上刺的是什么字?有人说是“尽忠报国”,也有人说是“精忠报国”。到底是哪一个呢?

来来来,正确答案在这里:

公元1127年,“靖康之难”爆发,北宋灭亡,宋室南迁,南宋启幕。年轻的岳飞走上了保家卫国的战场。相传,临行前的晚上,母亲在岳飞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字,勉励岳飞从戎报国。

那“精忠报国”又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1133年,屡建战功的岳飞受到了宋高宗的召见和嘉奖。高宗特敕岳飞一面锦旗,上面绣着高宗御笔“精忠岳飞”。

“尽忠报国”是尽心竭力、不惜牺牲一切报效国家,是岳飞一生的爱国誓言。“尽”是出其所有,尽其所能。

于是,人们就将“精忠岳飞”和“尽忠报国”合称为“精忠报国”。

从此以后,岳飞“尽忠报国”的行动,上升为“精忠报国”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象征。

当然,不论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体现的都是以岳飞为代表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信念。它们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早已深深融入民族血脉,至今影响深远,也成了“宋韵杭州”不可替代的热血精神符号。

责任编辑:简俊晖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