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茶马古道犹如一条中华文化的血脉,横跨数千里,穿越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区域,将各民族、区域、文化有机联系在一起。而其中的一些重要驿站与集散地,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今天的多个中小城市。
而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就是茶马古道上的一颗明珠。
如今,拂去厚重沧桑的岁月尘埃,这里已不是曾经繁华的商贸通道,而成为许多游客追寻历史足迹、感受古道文化的好去处。
古道旁江东乡的茶山上,既有先民留下的古茶园,也有后代发展起来的台地茶。茶园里依然有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群众,在进行着冬季的茶树护理。以茶为生,靠茶致富的茶农们,对山上的茶园逐一进行着生态茶园改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江东乡走出去的一个女子,回来告诉乡亲们:“要想提高茶叶品质和价格,一定要进行生态茶园改造,取得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认证。”对于她的话,大家都相信。因为她不仅是从东山乡走出去的,而且浸淫茶道30多年,不仅把茶企做到极致,还积极捐资助学,带动群众致富。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所以,乡亲们都相信这个女子,也信任这个名字——卢凤美。
一壶暖茶,沈醉时光
1969年,卢凤美出生于芒市江东乡大新寨的一个汉族家庭。在边陲众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汉族反而成了地地道道的“少数民族”。小时候,她就是在江东乡的茶园里长大的。那时候,虽然生活相对贫困,但孩子们的天性就是好奇和玩耍。在茶园里玩累了,就纠结小伙伴们往附近的山上疯跑;有时候,也去茶马古道上细数那些若隐若现的马蹄印。
转眼间,那个留着小辫子满山跑跳的小姑娘,长成了半大姑娘。当时三台山的大山里,一座山连着一座山;被“锁”在深山里的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山外的风景。
那时候,女娃娃是不怎么需要读书的,长大、嫁人、生娃,是她们出生后就被注定好的人生轨迹。所以,初中毕业后,不想那么早嫁人和不认命的卢凤美,决定到城市里找工作,挣钱补贴家用。
她钻出大山,到芒市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去当时的德宏州民族医院(医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潞西民族医院,1957年升格为德宏州民族医院,后更为德宏州人民医院;2015年成为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德宏医院)膳食科病号食堂上班,每次将营养餐做好后送到病房去。患者手术后要吃流质食物,是吃全流还是半流,她都门儿清,算是医院的临时工吧。
当时,医院的膳食科也在招工,但不招收汉族青年人。眼见招工无望,她不想老是做临时工,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后来遇到一位老师来这里住院,知道她的情况后,将她推荐到当时的德宏州南宝茶厂。所以,在医院工作5年后;1989年,她20岁那年,成为南宝茶厂的第一批合同制工人。
因为在医院的膳食科工作过,所以她知道营养和素食的搭配对人体健康起到的作用。以至于30年后,功成名就,她在自己的酒店里开设了素食,符合了彼时时尚的大健康理念。
在南宝茶厂,因为她工作勤快,别的工人的工资是60元,她的是90元。加上她干活风风火火,说话干脆利索,被工友们称为“江东大表姐。”
在茶厂,她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一个人——她的第一个师父王嫦玉。
当年,普洱茶在改革开放之前,都是由国家统一经营对外出口换外汇的产品,属于国营企业。普洱茶的四大茶厂,也都是起身于原云南省茶叶公司,由国营茶厂改制而来的。四大茶厂公认的排名顺序为: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还有普洱茶厂。
王嫦玉就是当时下关茶厂的沱茶车间主任,当时,随同其他三个师傅(发酵师杨仲、机械师赵师傅和收毛料的李师傅),来南宝茶厂传授紧压茶制作技术。所以,在和师父朝夕相处的几年时间里,卢凤美跟王嫦玉学习了紧压茶制作,跟发酵师杨仲学习了发酵技术,算是学到了制茶的核心技术。
相对于产业工人队伍和技术行业来说,师徒的“传帮带”是一条不可或缺的纽带。以至于32年后,卢凤美的师父王嫦玉在2021年去世后,悲痛之余,卢凤美心里仍不肯承认师父的离开。她老感觉着,师父在芒市待的有些累了,又回去下关去休息一阵子;说不定哪天,又背着她的包包,笑眯眯地出现在眼前……
期间,茶厂换了两任厂长;新来的厂长,提拔24岁的卢凤美做了生产副厂长。1992年,厂里生产了一批小型的竹筒茶。在计件工资中,厂里对每桶50克的竹筒茶,给予7分钱补助;对90克的竹筒茶,每桶给予9分的补助。
每天忙下来,十指都被磨出了血泡。她索性晚上将所有的血泡挑开,再喷上酒精消毒……每次,她这个“江东大表姐”都疼得“斯哈斯哈”地在屋里跳脚;但疼过之后,第二天她依然出现在包装车间。城市里的工人,一般每天只装得了30桶。她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每天可以装三四百桶竹筒茶,每天收入差不多有30元。
十年禅茶,一壶清心
5年后,作为州级国企的南宝茶厂,销售已经逐渐走上正轨,还帮着中茶加工一些茶叶,有几个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的紧俏货。因为没有销售团队,卢凤美的师傅王嫦玉,还背着茶叶,经常去西藏的中甸去卖茶。
当时,原潞西市茶叶公司的老板,羡慕卢凤美在发酵和做紧压茶方面的强项,就通过卢凤美的弟弟,希望卢凤美能过去给他们指导一下。
于是,卢凤美思考一番后,申请从州级国企调到了远在深山的市级国企——潞西市茶叶公司。在5年时间里,帮着潞西市茶叶公司从收茶、做茶到销售,一篮子㧟的全部管理起来,让企业做得风风火火。
在这5年里,卢凤美很累,但也很充实。她用自己学到的发酵和紧压技术,让远在深山的一个茶企,做得风生水起。
岁月的轮转中,时光沉浮,茶叶的市场和价格也在浮浮沉沉。1998年,茶叶价格和销售均出现下滑,企业的不景气让她忧心忡忡。有时,他们也会为外面的企业和个人做点代工业务。当时,他们的女儿已经两三岁,正是上幼儿园的时候。
卢凤美的事业,从起步开始,就几乎是5年一个台阶;每到5年的节点上,她都要面临着重新选择。
在这一年,他从企业辞职出来,自己指导机械设备加工点的工人,制作了一台茶叶紧压机。当时,附近的人见过紧压茶,但从没见过紧压设备。卢凤美在一番比比划划和亲自监督下,才制作了一台茶叶紧压机;和老公在芒市寻找一个做茶的地方,准备做点代工活。
那时,他们身上只有2000元钱,还有一辆摩托车。就这点钱,开始了他们的创业和做老板的生涯。当时,他们本来租了一个场地,交付定金后也费力巴拉地清理出来场地,但对方又因故不租了。这下,让卢凤美有点抓狂。
当时,老公骑着摩托车带着她,在芒市到处找合适的场地。后来,机缘巧合,就找到了现在茶厂的位置——当时的华侨茶厂,看到一个大姐在摊晒着1999年的春茶。询问之下,大姐说,茶厂效益不好,基本不开工了。卢凤美听后大喜过望,问茶厂的场地可出租呢?大姐说,出租的嘛!
于是,卢凤美从摊晒茶叶的大姐那里,要到了一个传呼机号码,立即联系了对方。双方见面后,卢凤美只敢租用了茶厂的一个拣剔车间,年租6000元。卢凤美东拼西凑的,总算是把租金给交付了。
之后,要加工茶叶,就是要去找原料。卢凤美在茶界多年,通过关系找到保山的龙陵县有一批茶叶;到那里打听后,知道茶叶是昆明的一个吴老板收购的晒坯毛茶。毛茶收购后,找不到深加工的技术人员,只好在仓库里放着。那批7吨的茶叶,价值5万元。当时,卢凤美又找到华侨茶厂的老板帮忙,给她抵押贷款了5万元。
手里虽然有5万元了,但卢凤美不能全部用来买茶叶啊,还要留点钱支付其他费用啊!于是,和吴老板协商后,先支付了3万元的茶款,将仓库的茶叶全部拉回来华侨茶厂的拣剔车间,全部发酵做成了紧压红茶。
当时,场地有了,茶叶有了,也做成了发酵红茶,但销路还是个问题。于是,她去中茶找之前的一些关系,推荐她到昆明的康乐茶文化城找销路。之后,康乐茶文化城的两兄弟过来看货,一次性要购买10吨茶叶。当时,卢凤美又跟茶农找了2吨多茶叶,全部发酵做成红茶,送到昆明交货。
那次,她的10吨茶叶卖出了26万元钱,刨除成本,有1/3的利润。那次的8万元利润,是卢凤美涉足茶界、自己创业挣到的第一桶金。
时光不老,沉醉浓香
在20世纪90年代初,正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放开,很多人忙着下海经商,也都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相对于在各行各业捞到“人生第一桶金”的人来说,卢凤美的那8万元利润或许微不足道。但对于从边陲大山上走出来的“江东大表姐”来说,却是弥足珍贵。因为那是她技术和执着、坚守的体现,时至今日想起,依然“荡气回肠”。
踩着错落排列泛着光的润泽步道石,穿过大厅里茅草搭建的小木屋,走过淌着水流的小石桥。偶有水流“啪嗒”滴落在石板的声音,打破一片静寂,心底不觉泛起一种超脱凡尘的洒脱。德凤的茶室,像极了藏在闹市的隐者小庐。
卢凤美才参加完一个德昂族酸茶行业标准的制定,在茶案后面坐下来。岁月的沧桑,在她脸上依然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一些痕迹。
袅袅的茶香中,浮生往事,慢慢缭绕着普洱茶独有的香气,缠绕在透窗而入的阳光里。卢凤美眼前,又浮现出当年挣到第一桶金的惊喜、局促和无数个难忘的瞬间。当年的一帧帧,一幕幕,让她放不下,忘不了。
那一年,是她最艰难的起步阶段,从潞西市茶叶公司出来后,她制作了紧压茶设备,租赁了芒市华侨茶厂的拣剔车间,去收购了一批别人的晒坯毛茶,找到销路后,发酵后做成了红茶的紧压茶。在送到昆明的康乐茶文化城交货后,拿到了26万元的货款。当时,对方也是到处凑钱,算是凑够了货款。
当时面值最大的人民币只有10元,一万元人民币有一本小字典那么厚。那26万元是个什么概念呢?仓促间,他找了条装茶叶的蛇皮袋(编织袋),将全部的现金装起来。当昆明的亲戚开车来接她时,她背着那袋子现金,跟着亲戚上了车。蛇皮袋子里凹凸不平的钱捆硌着她的后背,但她感觉很幸福。
那个年代,没有多少人有机会背着这么一口袋现金。那一袋子现金的分量,曾经无数次萦绕在她的梦里。因为体会到现金的重量,她也更明白了企业的社会担当。
到了亲戚家,她就再也不敢离开钱袋子,睡觉时都把袋子放在床边。迷瞪一下后立即摸一下口袋,看看钱袋子还在不在?以至于到第二天早上,亲戚喊她吃饭时,她也一直摇头,赶着要先将这袋子钱存到不远处的银行。亲戚理解她的心情,带她到银行里存钱。
以前,她听说过纸币过验钞机时,如果发现假币会“滴滴”响着报警。那次她存钱时,银行栋用了两三台验钞机清点;银行里其他设备的“滴滴”声不时响起,让卢凤美胆战心惊,心虚得腿都在发抖,生怕钱捆里混进了假币,她没法跟茶农和员工交代啊!
终于,所有的纸币清点完毕,当她拿到26万元的存折时,全身都瘫软下去,是亲戚搀扶着她出来银行。回到亲戚家,她虚弱地喊亲戚抓紧煮碗面,亲戚说你不是不饿吗?她擦着脸上的虚汗说,钱存不到银行里,哪有心事吃饭啊;在一些农村里,为了几千元劫财害命的事情都发生过,何况我背着这一大口袋现金啊……
此后的岁月里,卢凤美带领企业和茶农,一起摸爬滚打,一起经历着茶叶市场的起起落落,一步步奠定、壮大了德凤的品牌。
对卢凤美来说,有时,遇到强大的对手是一种幸运,强大的对手会重塑强大的自我。商场如战场。胜败乃兵家常事,重要的是谁能笑到最后。
“德凤”商标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获得《绿色食品证书》。2015年,荣获普洱茶生(熟)茶双项金奖。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星创天地示范点、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云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公司共研发7项外观专利,11项实用新型,2项发明专利。
目前,公司通过引入湖南黑茶优势加工工艺“发花”,创造独特的金花普洱茶加工工艺。现在,德凤茶业在南昌、广州等地开设多家直营店,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
当前,饮料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各种饮料铺天盖地。未来市场将是饮料行业框架结构重建时间,功能饮料、果汁饮料、纤维饮料、奶茶等,将逐渐动摇茶叶的传统主导地位。追求健康价值的同时,又要符合快时尚的生活节奏,将逐渐受到人们重视。
卢凤美敏锐地意识到,饮料市场的发展方向是,不仅要喝出美味,喝出健康、时尚、风格,更是未来中国市场饮料发展的必然方向。作为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生产的德昂族酸茶,由于销售渠道单一等种种原因,无法使销售量实现突破性进展。作为茶企,有责任将德昂族的酸茶做大做强,助力一方百姓致富。
为此,卢凤美和企业的技术人员,近年来一直在尝试复原德昂族的酸茶制作,并尝试工业化生产酸茶技艺。但如何掌握口感的酸味适度,一直是企业着力破解的一个难题。
在逐一拜访了德昂族的很多制茶老人后,卢凤美和团队意识到——发酵问题,之前的酸茶发酵时间不够,所以口感不好;还是要严格遵守古法制茶中的发酵时间。
于是,企业对德昂酸茶进行了细节的改良,由古法的土坑改为土罐;通过守正创新,制定出相关企业标准,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
企业把“堆放发酵”确定为关键控制点,将发酵9个月的酸茶,从酵池里取出;再把竹筐打开,取出酸茶,在太阳光照下晒干、风选、拣剔,作为原料备用。经机器或人工加工成不同形状的产品,如条茶、圆茶、片茶、散茶等,自然干燥即可,实现了现代企业销售德昂酸茶的新渠道。
多年来,以诚信为品,用良心代言——是卢凤美的生意经。同时,匠人精神也在企业不断拓展延续。企业秉承“让传统得以传承·以匠心作为信仰”的精神,力争打造成为产业链齐全、特色突出的品牌。
近年来,茶乡坚持走绿色和生态发展之路。经过培训后,茶农意识到了生态茶的优势,都在积极改造茶叶;一些获得生态茶认证的茶园,价格已经直线飙升。
企业成立了邵宛芳专家(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重点解决一批贫困户劳动力就业,重点落实一批公益捐赠项目。卢凤美多次深入村寨走访调研,了解村情民情,策划致富项目,制定帮扶计划,努力让家乡更好更快地脱贫致富。以“就业帮扶、捐赠帮扶”等方式为突破口,带动农户增收。
通过与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合作模式,直接提供就业岗位30个,间接解决了芒市1200余人的就业问题,带动农户3000余户,户均增收1300余元,为农业科技转化和全面提升经济效益做出了示范。
2022年9月23日,以“庆丰收·奖名品”为主题的2022年云南省“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表彰会议在云南海埂会堂隆重召开。南德凤茶业首次登榜,喜获2022年云南省“十大名茶”第八名,成为德宏茶企中首家入选企业。
会上,云南省80家企业被授予2022年“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称号。
33年,与茶为伴,茶成为她美好生活的引路人,不知不觉中,茶已经植入了她的内心深处,让她收获感恩、收获幸福。未来,她将与德凤一起见证美好。
走在芒市的大街上,哪家超市的电视里,又传来那段很有味道的声音:“它有时显得很渺小,又让人变得伟大,它有时存在于你我仰望之处,有时又隐匿在生活细节之中。它可以小到一粒尘,也可以大到一座城;它可以被听见、被看到、被品味;它,就是历史!不仅存在于过去,更活在当下;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创新前行;一代代被传承,焕发更强生命;它就是历史,而你正改变着它……而我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建设者;历史也在我们的努力下,一点点改变着。”(文图/张密张艺韦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