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11月22日上午,烟台“五为”志愿服务之“桑榆助学”活动正式启动,西海岸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桑榆诗词讲堂”开讲,讲师马新安以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开场,为社区百姓讲诗词。马新安称,诗词就在我们身边,即便当不了一名诗人,但人人可以成为一名会写诗的人、懂诗的人。
诗词讲堂上,马新安为社区百姓讲诗词。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吕奇摄
现场,马新安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诗词与日常生活的密不可分。他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为我们留下无数名篇,造就了无比灿烂的中华诗歌文化。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什么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几乎人人都熟读“春眠不觉晓”,能诵“床前明月光”,会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词在我们的生命岁月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心灵以美的熏陶,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给人生以深沉的激励。诗歌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
马新安说,现在的老年人不缺吃、不缺穿,缺的是精神上的充实。诗词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美的情愫。学习诗词,传承好诗词文化,对个体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新安认为,“桑榆诗词讲堂”的设立,为更多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学诗、写诗的平台,让社区老人在家门口就能拥有“诗和远方”。
“平时我就爱好书法和诗词,诗歌让人叙事抒情,更能让人感悟美好的生活。”西海岸社区居民于伟萍说,今后要常来上课,跟着老师好好学习,提高自己的写诗水平。
今年60岁的社区居民王月环听得格外认真,她说要坚持来学习,等学会了好教孙子、孙女读诗、写诗。
“大家不要害怕,不要担心,很多人都是‘半路出家’,大家聚在一起,相互学习和交流,是一件很快乐的事。”马新安表示,学诗写诗,沉浸在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让老年人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可以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晚年生活也会更加有质量。
记者 钟建军 李雯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