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宋浩
2022悦读宋韵节上的“百代标程”专题展,设了“翰墨千载”书法展,收纳了《淳化阁帖》(以下简称《阁帖》)以及多位宋代书法家作品。
《淳化阁帖南宋国子监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
从王羲之的兰亭遗风,到孤山《阁帖》原石,浙江历来是书法文化的重镇。书法也一直浸润在浙江人的生活中,如杭州地铁站名用的就是“苏东坡体”。
哪怕已经1030岁了,“法帖之祖”《阁帖》依然是当下很多人学书法的临摹宝典,书法爱好者如果要感受王羲之的高古,晋唐书法家的法度,也都会打开这部“书法大全”。
992年,宋太宗
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大臣王著整理、刊刻了103位书法家的作品,共420帖,这就是《阁帖》十卷。其中,历代帝王、名臣、书法家101人的作品占前五卷,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的作品组成了后五卷。
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时刻。
宋太宗赵炅(939-997)
《阁帖》以“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拓印,拓成后分赐宗室、大臣。之后,只有大臣进入中书省、枢密院担任要职,才能得赐一本。北宋时印刷术已被普遍应用,技术进步为《阁帖》的诞生和传播创造了条件。
之后,因雕版毁坏,无法再印,于是停止颁赐。
乾隆临王羲之胡桃、安和二帖。乾隆收藏了懋勤殿本《淳化阁帖》。
宋太宗收藏的王羲之等人的书法作品,今天已看不到,《阁帖》祖本也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但《阁帖》的审美,影响了千余年书法史,从赵孟頫到文徵明、董其昌、王铎……传承至今。
浙大艺博馆展出了浙大出版社正在影印出版的两种《阁帖》,第一种是南宋初的“国子监本”。
绍兴王羲之故里,树着王羲之像。旁边墙上,印着《快雪时晴帖》。视觉中国供图。
2022年,浙大出版社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宋高宗命人依宫中藏的《阁帖》原拓翻刻上版。有了新的书版,又可以不断印制。因书版藏于国子监,故拓本称“国子监本”。
《淳化阁帖》绍兴国子监本,浙江大学出版社影印。
“靖康之难”后,大批工匠南渡到临安府(今杭州),印刷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国子监本”展现了当时的版刻工艺,精妙地呈现了书法家的风采。
“国子监本”《阁帖》,宋代的纸、宋代的墨、宋代的拓印以及宋代的装裱,现在还有吗?它是如何流传千年的?
从卷后题跋可知,专题展上出现的这套《阁帖》原为贾似道旧藏,后经诸多名家辗转递藏。明代潘允谅收藏后,在每一册前面钤有“潘允谅印”,因此又称“潘允谅本”。
1963年,文献学家、文物专家、浙江慈溪人王壮弘,在朵云轩整理时,发现了一卷书帖,全是王献之的作品。于是,《阁帖》“潘允谅本”第九卷重现人世。
专家鉴定,初步认为这是宋太宗时的“原拓”,随即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入藏上海图书馆。
十卷就只剩这一卷?其他九卷在哪里?
傅申,书画鉴定家。
17年后,1980年,大洋彼岸。书画鉴定家傅申,时任美国佛利尔美术馆东方部主任。某一天有人来访,拿出了《阁帖》九卷,希望卖给美术馆。傅申见其中有“贾似道印”等印章,虽然缺了一卷,但依旧价值非凡,力主美术馆买下。
2000年,佛利尔美术馆将这套拓本影印出版,很快传到了国内。专家鉴定后发现,它们都盖着“潘允谅本”的印!与上海图书馆藏的第九卷是同一套!
与此同时,专家还发现了上面有绍兴年间刻工张通、王成、李攸、郭奇等人的名字,因此断定“潘允谅本”不是北宋太宗时的原拓,而是南宋高宗时的“国子监本”。
王献之《思恋帖》
2012年,“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负责人访问佛利尔美术馆,在与时任东方部主任安明远交流时,提出希望能将这9卷,与上海的1卷“合璧”出版。安明远欣然应允,上海图书馆也全力支持。
于是,今天在西湖边,我们得以看到诞生于南宋临安的“潘允谅本”《阁帖》。
1933年,浙江图书馆
浙大出版社正在影印出版的另一种,是浙江图书馆藏《阁帖》刻石。
今天存世的宋拓《阁帖》极少。除了“潘允谅本”,还有故宫博物院藏“懋勤殿本”、上海博物馆藏“潘祖纯本”等。
“懋勤殿本”《淳化阁帖》第一卷,印“乾隆御览之宝”“懋勤殿鉴定章”。
“懋勤殿本”“潘祖纯本”,是从同一批原石上拓下来的。这批石头存世的一部分,就在浙图孤山馆区的碑廊里——“翰墨千年”展出了原石的高清图片。
“懋勤殿本”每一卷的首页和尾页,都有“乾隆御览之宝”的印章,藏于懋勤殿得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专家就断定这是宋纸、宋墨、宋拓。
“潘祖纯本”上面最早的题跋,是明代收藏家潘祖纯的。明清到近现代,一直被私人藏家收藏,新中国成立后入藏上海博物馆。它与“懋勤殿本”是同一版本,但“懋勤殿本”笔画更清晰,时间应更早。
浙江图书馆藏帖石拓本,1933年拓
1933年,杭州人孙康侯先生将家藏的一批石碑捐赠给浙图,其中就有一批是《阁帖》的“帖石”。孙家的“寿松堂”是清代著名藏书楼,这批“帖石”是乾隆年间,祖先孙仰从嘉兴购买的。
清代大书法家梁同书,找来自己见过的宋拓本对照,发现一模一样,他因此认定这批帖石是“宋刻原石”,并留下了跋语。
浙图收到捐赠后,将石碑藏于地下室,抗战胜利后,浙图迁到孤山,石碑也随之移到孤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舍,碑廊在左侧,启功先生题“文澜石墨”四字。
2022年,浙大出版社
1993年,浙江省文化厅负责人在浙图看到了这批石碑,尽管当时尚不清楚确切情况,但意识到可能很重要,便在图书馆内建了碑廊,将石碑镶嵌进去,以玻璃柜覆盖。
1996年,启功先生参观碑廊后提出:“要尽快确定年份,如果是宋刻,是一件不得了的事。”
当时,启功正牵挂着美国收藏家安思远收藏的四卷《阁帖》(据说是北宋本),但上海图书馆碑帖研究专家仲威,2004年携“肃府本”来杭比对,因面目出入较大,未能确定。
安思远藏《淳化阁帖》第八卷卷首王羲之书(三),现已被上海博物馆购入,称“上博本”。
浙图研究馆员刘平平等人回忆,事情转机发生在2006年。“故宫博物院施安昌来杭,听说我们的碑廊有帖石,就顺路去看了一下。”
施安昌是书画碑帖鉴定专家。“他觉得帖石刻得很好,与他见过的‘懋勤殿本’很像。但当时已黄昏,光线不足,难以辨认。”
回北京后,施安昌请故宫博物院碑帖组的同事尹一梅,带上设备和相关资料,来杭细察。
当年11月,尹一梅初步认定,这批帖石就是“懋勤殿本”的底版。这个消息相当重磅。
为了进一步考证,施安昌在当月特地带着“懋勤殿本”影印本,再次来杭,与尹一梅等专家反复校对,分析题跋和文献记载。仲威等专家也参与考证,最终确认浙图这批帖石,与“懋勤殿本”“潘祖纯本”属于同一个系统。
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舍的碑石。浙江大学出版社扫描提供,未经授权请勿使用。
一时间石破天惊。
至于是宋代什么时候?学界有不同看法,可能与贾似道、廖莹中的“世綵堂本”有关,即南宋晚期所刻;也有可能是南宋初期,淳熙十二年(1185)修内司奉旨刊刻的“修内司本”。
无论是哪个,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诞生在西湖边。
如今,《阁帖》“国子监本”和浙图藏宋刻帖石,历经千年风雨、人间聚散,在《阁帖》面世1030周年之际,由浙大出版社汇集出版了。
几代学者和有识之士,为之殷殷期待、奔走四方的书法史盛事,至此终于圆满。
淳化阁帖绍兴国子监本,浙江大学,2022年。
尾声
穿过《淳化阁帖》展区,后面是“尚意书风”展区,展示北宋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南宋的张即之、陆游、范成大、朱熹,以及宋徽宗、宋高宗的书法墨迹。
展览的介绍中说:“宋代书家努力从更早的书法中,汲取创作之灵感,以复兴《淳化阁帖》所代表的汉晋书法的即兴与自然。”
《淳化阁帖》间接开启了宋代书法崇尚自然、淋漓挥洒的“尚意”书风。
诞生于宋初的《淳化阁帖》,在中国书法史上承担了“传承古法”的重任。从王壮弘、启功到施安昌、尹一梅、仲威等,当代有识之士的努力,让这一文化财富在今天大放光彩。
浙江图书馆碑廊。旅行博主@认识杭州供图
王献之《玄度何来帖》,摄于浙江图书馆碑廊。旅行博主@认识杭州供图
“宋韵今辉”2022悦读宋韵节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浙江古籍出版社、钱江晚报、浙江大学出版社共同承办。
【展览地点】: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西湖区蒋墩路学军中学对面,地铁5号线蒋村站A2出口)
【展览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至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预约方式】:微信公众号“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当前展览→参观预约→个人预约→填写个人信息→获得预约码。
【温馨提示】:请记得佩戴口罩,在艺博馆南门入口扫场所码入馆;
可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三门(近蒋墩路,学军中学对面)步行进入;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校外车辆暂无法进入。
【服务电话】:0571-87072306、0571-8707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