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路“漫漫”其修远兮还是路“曼曼”?学者:这在古代就解决了

潇湘晨报 2022-11-03 22:17:36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是”人?前段时间网友因此事热议,纷纷怀疑起自己的记忆。然而这几天又有人在语文课本中发现了一个新的“记忆差”:路“漫漫”其修远兮,还是“曼曼”?

△《楚辞》图书版本之一 图源百度百科

据钱江晚报报道,最近,杭州一位初三语文老师在备课时,语文课本里的一句诗“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她心里“咯噔”了一下。她称印象中自己读中学时,书里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平时写文章,用到这句话也比较多,都是用的“漫”。接着她找出上一版本的语文书,发现用的字也是“曼”。她又去查找了以前的期刊、杂志等,发现对于“曼曼”“漫漫”的讨论一直有。“路曼曼其修远兮”这句诗,出现在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中。现在的高中课本也有《离骚》的内容,但因为是节选,并没有涉及到这句诗。

网友们又开始“记忆混乱”了,有人表示“印象中一直是路漫漫”,“路曼曼是马小跳同桌”,也有人表示“我上学的时候还是曼曼”。

潇湘晨报记者随后查阅了多个含《离骚》文章的图书版本,发现和“斯人”与“是人”争议中“斯人”使用很少的情况不同,“漫”与“曼”都有出现。

△ 图书《离骚》,2019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南开大学古代文学博士黄晓丹注

△ 图书《楚辞》,201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汉】刘向辑,【东汉】王逸注,【宋】洪兴祖补注

△图书《楚辞译注》,2018年中华书局出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李山译注

11月3日,潇湘晨报记者也就此事专门请教了楚辞学研究的学者专家。

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及比较文学、古代文学双专业博士生导师徐志啸毕生从事楚辞研究,著有《楚辞综论》等重要著作。徐志啸告诉记者:“按权威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本,应该是‘曼曼’。可能后世依据词意,写成了‘漫漫’,现代语义,漫漫,通漫长。故如今两者皆通行了。严格地说,应据《楚辞章句》本。”

江苏高校重点研究基地楚辞研究中心副主任、南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亮也告诉潇湘晨报记者,两个字都可以用,如果从文字学上来讲,本字应该是“曼”。

陈亮表示,文献有三种流传方式,纸发明之前基本是口耳相传,到东汉简易的纸发明后有了抄写本,宋代开始有印刷的刻本。《楚辞》流传到现在的两个宋代版本,一个是洪兴祖补注的《楚辞补注》,一个是朱熹的《楚辞集注》,都使用的是“曼”字,但同时都注明可作“漫”字。“这个事情在古代其实就已经解决了,两个字都是相通的。”

对于“斯人”与“是人”,“漫漫”与“曼曼”这类语文课本上的争议,陈亮提出,教材编者应尽量使用反映作者当时意思的用字版本,积累古籍整理的相关知识,对于存在异字的,可以注释说明。而学生和读者,其实可以不必太去考据这些差别不大的字眼,应更多去体会诗的美好意境。比如该诗句中屈原写“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个“上下”其实意味颇多。“如果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那应该是远近而求之。但居然是‘上下而求之’,这说明他(屈原)走的路不是我们印象中的路,他其实是在腾云驾雾。诗里是一个很丰富很奇妙的神话世界,动物可以说话,人可以上天,充满了大胆的想象。那种浪漫的精神才是它真正有魅力的地方。”

潇湘晨报记者 吴陈幸子

责任编辑:王念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