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中学生也痛风?发病率走高且年轻化!专家:生活方式干预是核心

潇湘晨报 2025-04-21 21:02:23

4月20日是世界痛风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肾内科主任张浩教授观察到,痛风有明显的发病率走高、起病年轻化的趋势。

这是十分危险的现象——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痛风有赖于生活方式的长期干预和科学用药。而痛风带来的不只是剧烈的疼痛,还有对身体各脏器的系列侵害。

数据显示,约有40%的痛风患者合并肾脏疾病。患者依从性的缺乏以及痛风与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不过尽管痛风“难以治愈”,张浩教授依然认为其“可以治愈”。通过科学规范的疾病管理,痛风患者有望告别痛风反复发作的现状,痛风引起的肾脏问题也有可能在良好的干预下发生逆转。

发病率逐年上升,痛风会导致肾脏的系列问题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肾内科主任张浩教授在门诊发现,痛风患者越来越多了。他接触过年龄最小的痛风患者,只有16岁。几乎一半患者是因为在体检中查出尿酸偏高而来就诊;一半则是因为痛风发作,尤其是关节痛。还有一小部分则是因为长出了明显的痛风石。

张浩教授的感受有数据支持:我国成年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加权患病率分别为17.7%和3.2%,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

“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痛风没有这么常见,在医学教学中也总是被一笔带过。”张浩教授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加之医疗手段、就医观念的更新,代谢性疾病病例都出现了增长,其中就包括痛风。

痛风发作带来的剧烈疼痛,几乎是健康人士无法想象的。不过被许多人忽略的是,痛风不仅会影响关节,还可能对肾脏产生影响。痛风患者可能合并的肾脏疾病包括肾结石、痛风性肾病、肾功能不全、肾衰竭等。

痛风患者如果出现腰痛、少尿或无尿,可能是急性尿酸性肾病。“这是因为大量尿酸结晶堵塞了肾小管,导致急性尿路梗阻,就像水管被泥沙堵住一样,尿液无法正常排出。”张浩教授解释,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急性肾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如果发现夜尿增多,可能是出现了慢性尿酸盐肾病。若不进行尿酸控制,尿液中的泡沫(蛋白尿)会逐渐增多,并从间歇性变为持续性的,还可能出现轻度四肢水肿、高血压、乏力、腰酸、头晕等症状。再进一步发展会出现明显的水肿、高血压、尿量减少等,此时肾功能已严重受损,如果不及时干预最终可能发展为尿毒症。

最后,痛风患者还要警惕尿酸性尿路结石。这种结石不仅会引起剧烈疼痛、血尿、排尿困难,甚至诱发泌尿系感染等,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

△张浩教授(右一)正在查房

痛风“可治愈”却“难治愈”,生活方式改善是关键

在痛风及其引起的肾病问题上,张浩教授认为痛风“可以治愈”,又“难以治愈”。

“目前来看通过规范治疗,有部分患者可以实现血尿酸数值的稳定、痛风石溶解、无急性发作,基本与常人无异,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这是我们说的‘治愈’的概念。”另外肾功能轻度损伤者,通过控制尿酸和长期抗炎治疗,部分患者的肾功能也有恢复的可能。

张浩教授介绍,在遵医嘱科学用药之外,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代谢性疾病治疗的关键,痛风也不例外。“医生只能在用药方面给出建议,但真正的有关生活方式的调整,比如不吃动物内脏、海鲜、坚果,多喝水、坚持运动。这些全在于患者自己。”依从性差、做不到严格自律,这也是痛风“难以治愈”的原因。

张浩教授提到的用药,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治疗重点是控制血尿酸水平和保护肾功能。在治疗中应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谨慎使用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这些药物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

例如,秋水仙碱需在老年人或肾功能不全患者中谨慎使用,且透析者禁用。目前已出现针对痛风炎症核心通路的新型靶向治疗方案,如抑制白介素1β(IL-1β)的生物靶向药伏欣奇拜单抗。据悉,其在临床试验中表现优异,在有效降低复发的同时,也能兼顾安全性,适用于合并肾脏疾病的痛风患者进行疾病管理。

张浩教授提醒,如果人体长期处于高尿酸状态,会使肾脏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肾小管、肾小球等部件容易耗损,导致肾病的发病率成倍增高;另一方面,肾脏一旦损害,又会反过来让尿酸更难排出,形成“尿酸高-伤肾-尿酸更高”的恶性循环。规律体检、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必要时遵医嘱服药,这些都是对抗痛风的有效办法。

潇湘晨报记者任弯湾

责任编辑:叶晓英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