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王敏 张全录
近日,62岁的李师傅遭遇了一件怪事。他不仅头、眼和上肢莫名水肿,胸腹部的皮肤表面竟然爬满了凸起的、弯弯曲曲像蚯蚓一样的血管。4月15日,李师傅来到武汉市肺科医院就诊,他身上这些罕见症状背后的原因,竟是肺癌。最终,经过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上腔静脉血管被打通,症状缓解,脱离危险。
4月15日,李师傅来武汉市肺科医院就诊时回忆,自己近期出现头面部、上肢水肿,在此之前,身体并没有太多明显的征兆。因为水肿问题,他去了当地医院检查,然而检查结果却令他震惊不已:导致水肿的罪魁祸首,竟是右上肺的肺癌,而且已经发展到了晚期。四处打听后,李师傅来到武汉市肺科医院进行血管介入治疗,并控制目前的身体症状。
武汉市肺科医院血管介入室专家李晟接诊后详细检查,发现右上肺的肺癌病灶长得比一个成人的拳头还要大,并且癌细胞出现了转移。这个巨大的肺癌病灶压迫了纵隔,进而挤压了纵隔附近的上腔静脉,这是人体上半身最粗(直径大约有两厘米)、最为重要的一条回心静脉。
随即,在血管造影技术的支持下,李晟清晰地看到,李师傅这条静脉被压瘪,九成血流被中断。李晟说,主要静脉被压瘪,导致人体出现应急代偿,这就是李师傅胸腹部皮肤下布满了蚯蚓状的血管。
上腔静脉关联着人的头、眼、上肢,被堵初期,并无太多症状和外在表现,导致误诊、漏诊,一旦被严重堵塞,这些区域就会出现广泛性水肿,甚至会导致猝死。这种疾病被称为“上腔静脉综合征”。
因为上腔静脉被压迫严重,无法直接投放血管支架撑起血管,于是,李晟等专家通过导丝将球囊送入上腔静脉被压迫的一段,此时,球囊像盾构机掘进隧道一样,在血管内一点点向前推进,最终将压瘪的血管撑开,之后血管支架被送入,替换球囊,保护血管的长期畅通。
经过介入治疗,李师傅的水肿等症状得以消失。接下来,他仍需接受肺癌的治疗。
李晟提醒广大市民,肺部虽然具有神经分布,但这些神经主要是自主神经,并不直接产生痛觉。肺癌刚刚出现时,往往很难让患者第一时间因疼痛或其他不适而察觉。另外,人体有两个肺,如果肺功能皆正常的情况下,其中一肺出现部分病变,患者也不会出现明显的胸闷、气短等症状,因此延误了对肺癌的发现。要想第一时间发现肺癌,40岁以上成年人,尤其是有家族遗传病史的患者,需要将胸部CT纳入每年的体检项目中。同时,还要戒烟、及时控制肺部其他感染,远离不良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