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年仅25岁的2000年0点0分出生的“世纪婴儿”千千去世。据悉,千千的死因是心源性猝死,病发突然。
随后,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网友们纷纷表示惋惜。
24日,“世纪婴儿”千千母亲发布讣告并表示,感谢大众对女儿的关爱和悼念。千千虽是女儿,但她以千禧宝宝、世纪婴儿的身份降生,意味着她不仅仅是属于我们这个小家庭。“她伴随着新千年的鞭炮声,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降生,如今又在人们的关爱祈愿声中归去。这是大家给到千禧宝贝的人间礼遇。让她在天堂感到人间值得来过。”
千千的表哥孙先生告诉记者,亲友们仍沉浸在悲痛之中。“事情很突然,我们的脑子都是一片空白。”孙先生说,得知千千离世的消息,亲属和朋友们都深感震惊与悲痛。
17岁时,千千就考上了天津音乐学院音教系钢琴专业,在天津音乐学院完成本科学业,毕业后一直生活在天津。在天津生活的这些年,千千主要从事演出和音乐相关工作,她还在河西区购买了一处住房。
今年3月初,千千感觉发烧和腹疼。“她在回家之前就一直在发烧,她本以为和以前一样,自己吃点药就撑过去了,所以也没有去医院。”孙先生说,千千离世前一个月,与亲友的联系较为频繁,时常聊工作和生活,一起打游戏。
3月8日上午,千千突然选择回山西长治的家中。当时千千正发着高烧,体温将近39摄氏度。朋友劝说过让她乘坐高铁,但是为了带着一只小猫,她还是选择了从天津乘坐大巴回长治。经过大约8个小时,千千才到达长治,中途只喝了一瓶水。孙先生说:“这些因素或许都加重了她的病情。”
据了解,千千的死因是心源性猝死,病发突然,千千生前擅长绘画、创作音乐,还考取了潜水证。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为了追求梦想而奔波劳碌,却往往忽略了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其中,心源性猝死作为一种突然发生的心脏疾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数百万人因心源性猝死而失去生命。
2019年11月27日凌晨,知名演员高某在录制节目中晕倒,经抢救无效确认死亡,随后医院确认“心源性猝死”为高某最终死因,这令大家们不禁反思:猝死离我们还有多远?
11月27日凌晨,演员高某在录制节目时突然晕倒,被救护车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在他与死亡斗争的时候,千万网友翘首以盼他可以安康,可以痊愈;所有亲人朋友都在期待他可以回到他们身边,一起笑谈人生,一起努力奋斗……然而医护人员竭尽所能地抢救,也未能挽回这个年轻的生命。
资料显示,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所导致的突然死亡。通常无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突然意识出现丧失,在急性症状出现一小时内死亡。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人数超过54万。
猝死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导致猝死的原因很多,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呼吸睡眠暂停、肺栓塞等等。此外,还有很多诱因可以加重加速病情进展,包括年龄、劳累、吸烟、酗酒等等。
其中心血管系统导致的猝死,被称为心源性猝死(SCD),是常见的猝死类型。有数据显示,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仅次于癌症!甚至在一些发达城市,心源性猝死比癌症还多。
年轻人更应注意预防猝死
年轻人会因为心血管疾病而猝死吗?答案是肯定的。年轻人的猝死诱因尚不明确,但仅有14%的患者猝死是由运动诱发的,而年轻人最常见的猝死原因分别是致死性心律失常(31%)、冠状动脉疾病(22%)和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14%)。
可见,年轻人常因为没有严重的预警症状而忽视自己的健康状态,部分人仅在劳累时感到胸闷或轻度不适,从而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心源性猝死的症状
猝死是突然发生的,多数人发作前无症状,只有极少数的心源性猝死者在死亡前6个月内曾因心脏疾患而就诊,绝大多数病人则因症状缺乏特异性而被忽视。
心源性猝死发生时,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心跳停止,摸不到脉搏。在发生前,少数人可能会出现心悸、乏力、胸闷、气短、胸痛、头晕、恶心等症状。
所以出现以上症状,及时就诊!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心源性猝死: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心源性猝死(SCD)是指在短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跳动,通常在1小时内导致死亡,或者在发病前24小时内出现症状,如晕厥等。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700余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而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的发病人数高达54.4万例,每天近1490人因此丧生,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它已成为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无声地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
心源性猝死的成因
心源性猝死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心源性猝死原因。当冠状动脉内的斑块破裂,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坏死时,可能引发心室颤动。
2. 心肌病:各种类型的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都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功能,增加猝死风险。
3. 先天性心脏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会导致心脏电生理异常,容易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
4. 电解质紊乱:钾、钠、镁等电解质的失衡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从而增加猝死的风险。
5.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抗精神病药等,可能引起心脏电生理异常,导致猝死。
6. 剧烈运动:过度剧烈的运动,尤其是对于有潜在心脏疾病的人来说,可能会诱发心室颤动。
症状预警:不容忽视的生命信号
心源性猝死的症状通常包括突然的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心跳骤停、胸痛、头晕或昏厥。这些症状可能突然发生,也可能在发病前24小时内出现。
1. 突然的意识丧失:这是心源性猝死最显著的症状之一。可能在进行日常活动或休息时毫无预兆地发生,由于心脏骤停导致大脑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所致。
2. 呼吸停止:呼吸变得微弱、缓慢直至停止,正常的呼吸节律被打乱,无法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
3. 心跳骤停:心脏停止跳动,无法将血液泵送到身体各个部位。通过触摸脉搏,如颈动脉、股动脉等,无法感觉到搏动。
4. 胸痛:可能出现剧烈的胸痛,类似于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疼痛,但程度更为严重且持续不缓解。这是由于心肌严重缺血或坏死引起。
5. 头晕或昏厥: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大脑缺血缺氧,从而引起头晕甚至昏厥。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失去平衡和知觉。
预防为先:从生活方式到专业治疗
预防心源性猝死,需要从日常生活方式改善到专业治疗的全方位干预。
1. 生活方式改善:
饮食:采取低盐、清淡饮食,预防便秘,戒烟限酒。
运动:保持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和血压。
情绪管理:管控情绪,保持乐观、积极、开朗,控制暴躁情绪。
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2. 管控危险因素:
肥胖: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需积极治疗和管理。
心脏病史:对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需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3. 专业治疗:
起搏器或除颤器植入:对于既往发生过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或是有猝死高风险患者,可在心血管医生指导下进行起搏器或除颤器植入治疗。
射频消融术:通过消除异常的心肌细胞,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
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如何诊断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的诊断通常是在患者死亡后通过尸检和病史回顾来确定的。但在患者出现上述预警信号时,应及时就医,通过以下检查手段进行评估:
1. 心电图(ECG):检测心脏电活动,发现心律失常或其他异常。
2. 动态心电图(Holter):长时间监测心电活动,捕捉短暂的心律失常。
3.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现心肌病或其他结构性心脏病。
4. 血液检查:检测心肌酶谱,判断是否有心肌损伤。
5.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或阻塞。
紧急救治:生死时速,分秒必争
心源性猝死的救治关键在于迅速和有效。在发现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拨打120请求急救医疗支援(EMS),并进行紧急心肺复苏(CPR)。
1. 心肺复苏:主要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和电除颤。这些措施可以维持心脏和大脑的供血,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能显著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生存率。
2. 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早使用AED进行救治。AED是一种简单、易用、安全的便携式除颤仪,在公共场所发生的猝死抢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因心室颤动导致心源性猝死的患者,早期除颤可以提高成功率50%以上。
给家人和朋友的建议
心源性猝死不仅威胁患者本人的生命,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作为家人和朋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
1. 关心和支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2. 学习急救知识: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如CPR和AED的使用方法,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施救。
3. 鼓励就医:鼓励患者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
4. 营造健康环境: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心源性猝死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预防。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定期的体检、合理的医疗干预,我们可以大大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同时,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能够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极目新闻综合健康时报、新华网、光明网、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