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晏雯
通讯员 宁亚飞
“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7月8日上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的心脏移植中心病房内,传来了58岁的退役军人张先生的歌声。谁能想到,就在几天前,他还是一名命悬一线的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患者,而如今,他已重获新生。
王志维教授看望术后已能下床自如行走的张先生
安徽老兵生命垂危,紧急转运求生机
6月30日的那个下午,对张先生而言,是一场与死神的较量。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脏移植中心,一场紧急的“生命接力赛”紧张上演。一颗宝贵的供体心脏,如同希望的火种,被成功植入张先生体内,让他从死亡线上挣脱,重获新生。
张先生,这位来自安徽亳州的铁血汉子,曾经在军营里锤炼出钢铁般的意志。然而,年过半百后却不幸患上扩张型心肌病的他,在过去的三年里,却饱受心悸、呼吸困难的折磨,胸口仿佛压着一块巨石。他辗转多家医院,仅靠药物勉强维持生命,但心衰的状况却日益严重,行动也日渐艰难。
就在一个月前,张先生因严重心力衰竭再次住院,生命垂危。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呼吸机、间断透析……一切手段都只是为了维持他那微弱的生命火花。医生告诉他和家属,扩张型心肌病已进入终末期,唯有心脏移植才能为他开辟新生之路。
“在安徽治疗时,他全身插满了管子,连呼吸都要依靠机器。”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日子,家属仍心有余悸。6月11日,他们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冒着巨大的风险,用救护车将张先生从安徽紧急转运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这四个多小时的路程,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漫长而煎熬的。
多学科专家联手,“换心”手术获成功
在这里,心脏移植中心(心血管外Ⅰ科)副主任胡知朋接诊后,立即组织专家团队对张先生的病情进行了深入评估。面对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功能Ⅳ级,急性肺水肿等一系列严重病情,医疗团队迅速做出决策:“先稳住病情,再寻找合适的心脏供体进行移植。”并随即启动了心脏移植流程。
经过近半个月的紧张治疗,专家团队紧急植入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循环,调整血管药物使用方案、优化呼吸机参数,加强利尿、保护脏器、维持内环境电解质平衡,加强抗感染治疗等,张先生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为接下来的心脏移植手术奠定了基础。6月29日晚,从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一位脑死亡患者捐献的心脏与张先生配型成功!
6月30日中午,这颗珍贵的心脏被火速安全转运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脏移植中心。在多学科专家团队的紧密合作下,由全国知名心脏移植专家王志维教授领衔的手术团队展开了紧张的手术。历经五个小时的漫长等待,家属们终于等来了“移植手术成功”的喜讯。
重获新生,病房里唱军歌展豪情
医护人员查看术后正在恢复的张先生
术后,张先生凭借坚强意志,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成功克服了急性排异反应、感染等重重困难,身体和心理都得到了快速的恢复。7月7日,他能够下床自如行走,7月8日,他已能在病房里精神焕发地唱军歌、展豪情。再过不久,张先生就可出院回家继续康复。
王志维教授到病房与张先生交流
王志维教授感慨地说:“我国现有超过1200万的心衰患者,每年还以约300万的速度增长。心力衰竭是一个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极高的疾病,及时发现、积极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至关重要。对于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来说,心脏移植往往是他们重获新生的唯一途径。”而张先生,正是这条生命之路上的幸运者之一。
(图片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