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一位33岁小伙称因长期抠鼻子,致面部肿胀,就诊查出感染丹毒的视频引热议。那么“丹毒”到底是什么毒?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单敏洁主任中医师表示,丹毒虽以“毒”命名,却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性皮肤病。丹毒诱发因素包括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作息不规律,长期酗酒,机体抵抗力低下等。其中,脚气、下肢湿疹、鼻炎、中耳炎是引起丹毒的主要诱因。
丹毒不是一种病毒
长假期间,#小伙称因长期抠鼻子感染丹毒#登上热搜。33岁小伙称因长期抠鼻子且便秘,就诊查出感染丹毒的视频引热议。据媒体报道,当事人郑先生回应称,刚开始只是鼻子肿胀,摸到淋巴结也肿大去社区医院检查,被误诊为扁桃体发炎。次日整个面部肿胀到眼睛睁不开,疼痛感明显,便赶紧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丹毒感染,告知可能是因长期抠鼻子致黏膜受损、经常便秘加上压力过大毒素排不出去导致感染。目前自己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并谨遵医嘱,7天后消肿,目前已基本康复,面部还有些红印在做光疗。
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单敏洁主任中医师告诉记者,丹毒是中医病名,因为它会使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故古人将其命名为“丹毒”。
“丹毒虽以‘毒’命名,却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性皮肤病,可影响皮肤表层、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软组织。大多数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单敏洁说,丹毒诱发因素包括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作息不规律,长期酗酒,机体抵抗力低下等。其中,足癣(俗称脚气)、下肢湿疹、鼻炎、中耳炎是引起丹毒的主要诱因。
三类人群易得丹毒
丹毒常见于夏、秋两季,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常见的感染部位是下肢和面部,病变区域表现为红斑,自觉灼热、疼痛,与周围正常皮肤之间有清楚的界限。
丹毒多发生于年轻人、老年人和过劳者、有淋巴水肿和慢性皮肤溃疡的人群。
尤其有三类人群更易患丹毒:一是体表有慢性病灶的人:颜面丹毒多由鼻、咽、耳等处的病灶引起,特别是鼻炎患者、经常挖鼻、掏耳的人容易患丹毒,下肢丹毒多由足癣、蚊虫叮咬或下肢外伤引起;二是机体免疫力降低的人:营养不良、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及肾性水肿的人;三是曾经患过丹毒的人:本病可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称复发性丹毒,患病日久还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肿。
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危急重症
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单敏洁主任中医师介绍说,丹毒起病较急,会有寒战、高热、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继而局部出现边界清楚的水肿性鲜红斑,迅速向四周扩大,表面可出现水疱,有灼热疼痛的感觉。如果治疗不及时、不彻底,疾病反复发作可造成淋巴管阻塞,组织增厚,形成“象皮肿”。少数严重患者可引起急性肾炎、心内膜炎,甚至败血症,预后不良。
江苏省中医院急诊科去年就曾接诊过一名30岁的男性患者,因腿部感染丹毒未及时治疗,加之极度肥胖,最终引起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意识障碍、横纹肌溶解症、急性肾衰竭等一系列症状。由于病情过于严重,入院后患者被送入急诊ICU抢救。期间,普外科、血管外科、肾科、风湿免疫科和皮肤科进行紧急会诊,急诊科医护人员根据病情的变化,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和用药,经过20天的治疗,凭借突出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的急危重症救治经验,成功将患者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因此,一旦出现以下相关症状时,应尽早前往医院就诊:皮肤突然出现大片红斑,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有灼热、疼痛感;皮损迅速向四周蔓延,红斑基础上发生水疱、大疱或血疱;伴有发热、寒战或头痛等症状。
西医治疗丹毒通常采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为主。中医治疗则采取全身和局部辨证施治,因人而异。中医内治多以清热解毒类方药为主,疏风清热、凉血解毒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目的。此外配合局部外敷省中医院院内制剂青敷膏药,双管齐下能够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病程,不易出现耐药。
预防丹毒这么做
1、避免皮肤受损
避免皮肤擦破碰伤或溃疡,如果一旦皮肤有破损,一定要快速处理,不让细菌有可趁之机。
2、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被足癣、鼻炎、中耳炎、湿疹等缠身的患者,应尽早治疗,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避免复发。
3、保持皮肤清洁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要勤洗澡、勤换衣被。
4、改正不良习惯
避免抠鼻孔、掏耳朵的坏习惯,避免皮肤瘙痒挠抓损伤,这些行为会增加丹毒的患病风险。
5、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规律起居,避免熬夜,健康均衡饮食,避免吃一些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通讯员孙茜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