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的居民李建像往常一样走进县政府大院散步。这座曾经被围墙环绕的政府大院,如今已完全开放。与对面广场、停车场融为一体,成为市民休闲的公共空间。
近日,汉寿县38个机关事业单位全部拆除围墙一事引发了社会关注。当地县委、县政府带头拆除围墙,其他机关事业单位紧随其后,陆续向公众开放。(据3月29日中国新闻周刊)
通过航拍视角可以看到,左侧的县政府大院和右侧的县委大院均没有围墙(来源:澎湃新闻)
汉寿县这场轰轰烈烈的“拆围墙”行动,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也丰富了市民的生活,触动了民众的心弦。这场行动并不是象征性地搞搞形式,装装样子,而是实实在在、彻彻底底地转作风,改观念、提效能、促发展。该县明确要求,有独立院落的县直机关要自拆围墙,还绿于民,并完善相关便民设施,将机关大院变成居民可休闲的社区公园。之后,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家”率先行动,做出示范,经过一步步努力,将所有机关事业单位的围墙都拆掉了。这样一项“反传统”的举措,能够坚持下来颇为不易,能贯彻到底更是值得点赞。
无围墙的县委机关(来源:央广网)
政府机关“拆围墙”好处多多。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一举措实打实地增加了城市的公共空间,有效缓解了停车难的问题,为民众提供了更多休闲娱乐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实体的围墙没了,带来的心理上的松弛感,一下子就打破了政府部门与民众之间的隔阂,让市民对这些“有关单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围墙的拆除,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开放透明,更是政府心态的转变,是向民众敞开心门的象征。
汉寿县这次把围墙拆光的举措,也给其他地方政府树立了榜样,打消了顾虑。其实,不少地方的政府机关也完全具备“拆墙透绿”的条件,也有类似的想法和尝试,但往往因为各种掣肘而未能付诸实践。如果政府各部门都能做到最大限度利企便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越敢于打开大门,倾听百姓的诉求和建议,接受群众的检阅和监督。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一些地方探索开放政府大院和停车场,还有地方专门安排了“讲解员”,带着群众进大院参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加入到“拆墙开门”的行列中来。率先行动的安徽泾县10家政府机关大院自拆围墙,还增补绿化面积,完善配套设施,让大院变成社区公园;山东德州有至少50个乡镇在收粮季节开放政府大院给百姓晒粮;江浙一些地方在节假日向市民开放政府食堂;河南信阳、安徽舒城等地纷纷响应,向群众开放卫生间、停车场等设施,竭尽所能地为民众提供便利。一堵堵拆掉的墙,一扇扇敞开的门,一张张好奇又轻松的笑脸,展现了政府部门与民共享、与民同乐的诚意和决心。
政府部门如果高门大院,就会让人觉得戒备森严,难以接近,“拆墙开门”既能解决城市公共空间不足的问题,还能促进政民和谐交流,让政府的决策和方法注入更多的烟火气,获得更多源于百姓生活的启发和灵感,让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成为常态,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融入每一个工作细节。
政府机关拆掉墙,打开门,赢得的是民心和口碑。政府部门只有不断推进政务服务优化和创新,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增进民生福祉,才能让市民透过打开的机关大门,看到生活更便利、更幸福的模样,享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