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李振玺
近日,武汉经开区的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评比活动在汉南一中举行。活动以“深耕试题本质,锤炼教学真功”为主题,为了让老师们在新高考的背景下,把备考研究做得更扎实。全区高中的6位语文老师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围绕市级调考和高考真题,开展了试卷讲评课大比拼。活动由志祥语文工作室和湖北省张大勇名师工作室一起举办,老师们通过抽签决定上课顺序,还设计了分层训练,给大家展示了实实在在的现场课。
在汉南一中李振玺老师的课堂上,文言文翻译这个老大难问题被他拆解成了好操作的步骤。他仔细分析了学生翻译里的常见错误,然后提出了“三审三意”的法子:一审句式结构,二审关键词义,三审逻辑衔接;还强调了翻译要“文意贯通、语境贴切、有文化意识”。他拿武汉二调试题里的“妻以汉女,增厚其赂”当例子,让学生对比自己的误译和参考答案,这下学生们都明白了“留、删、补、换”这些翻译技巧。课堂上还引入了历年高考真题,让学生们发现命题越来越注重“从语境里推断,而不是死记硬背”。有个学生就感慨说:“原来翻译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对着翻’,而是得用现代思维去理解古人的表达。”
汉南一中的胡超群老师上了节《高考语句补写策略》课,他创新地提出了“石布剪”三招破题法。学生们围绕2024年新课标卷里的“睡眠负债”语段,通过“真题解构——手势模拟——错题归因”这三个环节,搭建起了逻辑思维框架。他独创的“手势教学法”把抽象的语法变得具体可感:分号处比个“剪刀手”,提示并列逻辑;破折号配合“织网”动作,强化解释功能。课堂最后还有个“补写急诊室”环节,师生一起对着真题精细修正,总结出了“总领句=核心概念+功能价值”的思维公式。
经开一中的汪锐老师的小说阅读专题课,重点讲了“叙述方式”。他以《祝福》《百合花》这些经典文本为例,引导学生去分辨顺叙、插叙、补叙的不同功能。学生们画着《逝川》的情节脉络图,发现“泪鱼”传说的插叙不仅让人物形象更丰满,还隐喻了生命和时间的哲学主题。有个学生就说:“以前以为‘倒叙’就是为了设置悬念,现在才明白它是构建主题的多面镜。”课堂上还引入了科幻小说《三体》的片段,探讨“科学叙事”和文学想象的融合,激发了学生对叙事创新的深入思考。
经开一中的石艳霞老师以二月调考的《墨竹》《题画竹》对比题为切入点,讲诗歌鉴赏。她直击学生“读不懂、答不准”的痛点,通过“意象解码——情感溯源——术语校准”三步法,让学生重新审视“生”字在两首诗里的多重意蕴:既指竹枝的自然生长,又暗含艺术创作的陌生化追求。课堂上,学生分组批改模拟答案,从“词义精准度”“分析逻辑性”“审美深度”三个维度打分,慢慢领悟到了“规范答题”和“个性解读”的结合之道。
汉阳三中的周新怡老师针对新课标卷的高频考点“语句补写”,设计了“真题解构——思维建模——实战演练”三个环节。学生分析2024年睡眠健康语段,总结出了“抓中心词、辨逻辑链、扣关联标点”的解题口诀。实战环节,学生分组完成新课标Ⅱ卷“运动健脑”语段的补写训练,通过“答案互评+细则对标”模式精细打磨,还同步生成了错题雷达图,定位自己的能力弱项。
武汉三牛中学的夏颖老师在课堂上玩了个新花样,她问学生:“如果你是出题老师,会从这段话里挖掉哪两句?”学生们摇身一变成了“命题老师”,通过对比2024年高考真题和武汉调考题,总结出了“冒号后面爱藏答案”“转折后面出新知”的出题规律。夏老师还同步发布了《补写题命题案例库》,整合了“语境关联模型”“标点功能图谱”等工具,从“文本逻辑链”“考点分布图”两个维度建立了备考坐标系。
参与评审的专家说:“好的讲评课要做到‘三透’:吃透文本、摸透学情、讲透规律。这次活动中老师们展现的文本细读能力、考点溯源意识和板书设计智慧,正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追求。”据说,这次比赛的课例还会编成《武汉经开区讲评课经典教学设计案例集》,供全区老师参考,给2025年的高考备考加油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