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为控糖改吃代糖食品,老人落入“甜蜜陷阱”

极目新闻 2025-03-27 19:20:47

极目新闻通讯员 吴萍

男子为了控制血糖,将甜食换成了代糖食品,没想到血糖却频繁超标。专家提醒,代糖不是控糖的“万能钥匙”,糖尿病管理需要精准监测、智慧控糖。

医生指导患者用药(通讯员供图)

68岁的李爹爹身高1.75米,体重110公斤,是位糖尿病患者。为了控制血糖、降低体重,他看到网上说代糖能产生甜味,但是热量很低或是无热量,便将所有的甜食换成了木糖醇糕点、零糖饮料等代糖食品,希望既能满足“甜瘾”又能控糖。但服用完代糖食品后,他监测餐后血糖发现血糖值仍频繁超标,于是赶紧到武汉市东湖医院内分泌科就诊。

“明明吃的是代糖,怎么血糖还飙升了?”李爹爹一脸疑惑。该院内分泌科主任管雅文告诉李爹爹:“代糖是指在食品和饮料中使用的一种替代糖分的甜味剂,用于替代传统的糖分以降低卡路里摄入量。代糖食品摄入过量时,总体的热量也是会超标,肥胖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胰岛素抵抗,对代糖的代谢反应更敏感,长期大量摄入人工甜味剂可能增加心血管风险。代糖食品的甜味信号通过脑肠轴刺激胰岛素分泌,长期过量摄入代糖可能引发胰岛素抵抗,尤其对肥胖人群影响显著。”

管雅文表示,代糖家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营养性甜味剂,如麦芽糖醇、山梨糖醇等糖醇类,含少量热量,部分可被肠道吸收,升糖指数约为蔗糖的10%-50%,二是非营养性甜味剂,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人工甜味剂,几乎不含热量,不直接参与代谢,但部分糖醇在小肠仍会被吸收。例如,50克麦芽糖醇可使血糖上升1.5-2毫摩尔每升,标注“无蔗糖”的食品常含麦芽糊精、葡萄糖浆等高升糖辅料。

管雅文提醒,科学使用代糖应遵循“四步法则”。第一,仔细看标签。警惕配料表中的麦芽糊精、糊化淀粉、果葡糖浆等成分,优先选择赤藓糖醇(吸收率<10%)、甜菊糖苷等低影响代糖;第二,严控摄入总量。建议糖醇类每日不超过50克,过量可能引发腹泻;第三,动态监测找规律。尝试新代糖食品后,监测餐后1-2小时血糖,建立个体化“安全清单”;第四,拒绝代糖依赖症。代糖不能替代饮食结构调整。控糖的核心仍是控制总热量、增加膳食纤维和规律运动。

她建议,合并肥胖或代谢综合征患者,优先通过减重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出现餐后血糖异常升高时,及时排查代糖食品中的隐性升糖成分;每3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时,同步评估肝肾功能及血脂水平。

责任编辑:黄莹 值班主任:胥甜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