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廖仕祺
摄影记者 宋枕涛
通讯员 刘淳 敖盼盼 胡家炜 吴旭晴
2025年3月26日是武汉市第21个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日,武汉市红十字会在石门峰纪念公园举办以“生命·希望”为主题的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活动,深切缅怀为医学事业和他人生命延续做出无私奉献的捐献者。
与草地相伴,以大地为墓,蓝天为碑……今年新增的生态葬落葬仪式成为活动焦点。在武汉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前,医学生和捐献者家属一起为遗体器官捐献者进行最后的送别。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这也是武汉市首次在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日的纪念活动当天,为遗体器官捐献者举办生态葬落葬仪式。
生态安葬首次呈现,生命与自然永恒共生
上午9点30分,活动在低沉的哀乐声中拉开帷幕。全体人员面向镌刻着捐献者姓名的纪念墙肃立,为逝去的生命默哀,医学生代表集体朗诵诗歌《生命礼赞》。“她生前是老师,死后也想为医学事业做贡献!”捐献者家属林女士眼眶湿润,轻抚着母亲的名字说道,“我每年来到这里,既是祭奠我的母亲,也是祭奠这个纪念碑上所有的捐献者,他们都非常高尚!”
今年新增的生态葬落葬仪式成为活动焦点。在石门峰专业团队的引导下,工作人员将装有捐献者骨灰的可降解容器缓缓放入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前方的土壤中,覆土掩埋后种上绿植。“这是对生命最温柔的告别,看到亲人与草木同生,我们感到欣慰。”捐献者家属张先生表示。
武汉市红十字会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生态安葬”是将逝者的骨灰装入可降解的骨灰盒,一段时间后骨灰会完全融入土地。这一创新形式旨在倡导绿色殡葬,让捐献者的生命以更环保的方式回归自然。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接受遗体器官捐献的理念,为社会大众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死观。
从2000年启动遗体器官捐献工作至今,武汉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已达8.2万,累计实现遗体、器官、组织捐献5300余例,帮助近5000名失明患者重见光明,挽救千余名垂危患者的生命,为数万名医学生提供了珍贵的教学科研样本。
两次因角膜移植重见光明,女子请假到现场缅怀
“去年都想来了,但是因为工作走不开,今年我早早就跟领导请了假,一定要来看看他们!”3月26日7时15分,市民冯女士从黄陂出发,驱车一个多小时赶到石门峰纪念公园。活动现场,她手捧鲜花走到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前,为遗体器官捐献者献花缅怀。
56岁的冯女士患有双眼角膜营养不良,因左眼视力急剧下降,她于2014年在武汉爱尔眼科汉口医院接受了角膜移植手术,从而恢复了左眼视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右眼视力也在逐渐下降。2024年3月,冯女士来到武汉爱尔眼科汉口医院找到曾经的主刀医生——该院院长、角膜及眼表科主任曾庆延教授,当时她的右眼视力仅0.1,角膜基质严重灰白色不均匀混浊。2024年3月3日,曾庆延教授为她进行了右眼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出院时,冯女士的右眼视力提升至0.4。
“纪念碑上的每一位捐献者都非常伟大,一种很强烈的敬畏感油然而生!”献花结束后,冯女士久久伫立在纪念碑前,凝视着每一个名字。基于捐受双方保密的“双盲”原则,她至今不知道向自己捐赠角膜的人是谁,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叫什么,只知道在这满墙的名字中,有重新点亮她生命的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眼科专家去世后捐献遗体,同事受感召成为志愿者
“找到刘主任的名字啦!”纪念活动现场,来自武汉市红十字会普瑞眼角膜库的工作人员在纪念碑上寻找着那个令他们无限崇敬的名字——刘垠。刘垠教授从事小儿眼科工作30多年,2012年5月,她从武汉市第三医院退休后,来到武汉普瑞眼科医院,带领该院儿童眼病与视光专科团队坐诊。大约5年前,刘垠教授不幸患上血液疾病,治疗期间,她仍坚持为有需要的患儿看病。
由于病情恶化,2024年8月25日,刘垠教授因病逝世。家人按照她的遗愿联系了武汉市红十字会,帮她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刘垠主任一生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直到她去世的那一刻,我们才知道她是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武汉市红十字会普瑞眼角膜库工作人员周杰动情地说。
3月26日,武汉市红十字会普瑞眼角膜库的工作人员集体来到现场缅怀,周杰高高举起手中的鲜花,靠近刻有刘垠教授名字的铭牌,其他同事怀着崇敬的心情将花束敬献在纪念碑前,鞠躬表达敬意。“她大爱无私的精神也影响着更多人,医院同事们受到感召,陆续成为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2024年下半年,十几位员工咨询遗体器官捐献的相关事宜,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的行列中来。”周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