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宇树晒出旗下人形机器人G1“鲤鱼打挺”的视频。视频中,G1平躺在地面上,依靠爆发力在几秒钟内完成直立。G1在视频中还与真人共同表演了武术,并在真人的扔包、踢腿等干扰动作下展现出了抗摔打稳定性。
网友调侃“我打它很痛,它打我更痛”“我都不会,他会了”。
就在几天前,宇树科技发布了一段震撼视频:旗下G1人形机器人完成了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侧空翻并稳稳落地。这一动作不仅引发业内轰动,更让宇树科技向全球发出“踢馆”令,凡能在真实场景中复刻相同动作的真人,将获得一台价值近10万元的G1人形机器人。
从2025年春晚舞台上的“秧BOT” 到现如今刷屏网络的“功夫BOT”,这家成立不足10年的民营企业为何频频“出圈”?一个侧空翻,为何能在机器人行业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
人形机器人侧空翻,到底有多难?
对机器人而言,这一短暂动作背后,是对动力系统、控制算法和机械结构的“极限考验”。
侧空翻要求机器人具备高度精确的空间姿态感知能力、实时的动力学计算,以及毫秒级响应的关节控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误差,都会导致落地失败,甚至对机械结构造成严重损坏。尤其是宇树科技的G1人形机器人采用了纯电驱动方案,瞬时能量输出能力受限,但依然实现了高爆发力和精准的落点控制,这无疑进一步提升了技术难度。
相比之下,国际同行的技术路线显得更加“传统”。例如,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依靠液压驱动系统实现强大的功率密度,而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目前尚未展示出此类高难度动态动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宇树科技G1人形机器人完成侧空翻的成就更具标志性意义。
从近期宇树科技发布的多段成功视频可以看出,这一动作远非“噱头式炫技”。G1人形机器人已经能够稳定完成多种复杂动作,从“任意舞蹈任意学”到“功夫动作”,再到“720度回旋踢”,以及本次的“侧空翻”,每一个高难度动作背后,都在验证整机控制系统与关键零部件的成熟度,为今后走向工业、服务等更宽广场景奠定了基础。
从“秧BOT”到“功夫BOT”,宇树科技缘何屡屡“出圈”?
从2025年春晚亮相的“秧BOT”,到如今广受关注的“功夫BOT”,宇树科技的研发与推广路径始终围绕“运动能力”这一核心优势展开。通过不断挑战机器人运动极限,宇树科技不仅赢得了公众关注,更推动了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落地。
作为一家成立仅9年的民营企业,宇树科技早已在四足机器人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储备,其产品在全球市场份额超过40%,出货量占全球70%。这些技术积累为其向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后,宇树科技继续坚持“全链条掌控”模式,对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关键核心部件实现自主研发。这种高度自研的垂直整合模式,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带来了设计上的高度协同,使其能够在技术研发和商业化速度上保持领先。
一个侧空翻,对行业的影响有多大?
尽管侧空翻动作本身在实际应用中并无直接实用性,但其背后象征着企业在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领域的技术顶尖实力。这种高难度动作的实现意味着企业掌握了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核心技术,这将大幅拓展其技术壁垒和专利护城河,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投资方向和研发重点。
更重要的是,这一技术成就改变了市场对人形机器人能力边界的认知,推动了整个行业在动态运动控制、材料科学、电机设计等领域实现协同创新。侧空翻的突破还可能催生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例如在复杂工业环境中的灵活操作、娱乐和教育领域的交互体验等。
从产业发展的长期视角来看,这类标志性技术突破往往会引发连锁反应。包括上下游产业链的技术升级、资本市场的关注转移,以及终端消费者对人形机器人的接受度提升。这些因素将共同推动机器人行业从技术验证阶段加速迈向规模化商业化阶段。
宇树科技的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是企业自身的一小步,也可能成为行业迈向广阔应用市场的一大步。随着更多企业投入研发、政策支持与资本助力的同频共振,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迎来黄金发展期。
在未来的竞争中,真正的胜负手已不再是谁能完成“翻起来”的极限动作,而在于谁能将这些高难度技术整合为规模化的解决方案,赋能工业、服务等丰富场景。这不仅关乎企业的商业化能力,也将决定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的未来。
来源:央视新闻、中国工信新闻网、@Unitree宇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