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王媛
通讯员 陶云
“哇,他的动作好流畅,好像风一样!我们快给他加油!”2月27日,武汉市江汉区前进二路小学的操场上,六年级(2班)学生郭哲昊在大课间展示了轮滑技能,引得同学们阵阵欢呼。
近日,因在2024年中国轮滑(自由式轮滑)公开赛黄石站少年男子甲组——速度过桩比赛中荣获第一名,郭哲昊受邀至武汉市黄陂区一所小学进行技能展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年仅11岁、身高1.45米的他,频频在国家级专业轮滑比赛中获奖,已在轮滑界小有名气。
每天训练90分钟,脚趾磨出厚茧
郭哲昊与轮滑的缘分,需从他两岁时说起。那时,他常常看到有人在汉口江滩刷街,爸爸也经常玩轮滑,飞驰的身影、酷炫的动作,让他对轮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那时候就想着,我也要像爸爸一样,玩得那么酷!”郭哲昊回忆道。
不到4岁时,他就用压岁钱当作轮滑学费,开始了他的轮滑之旅:戴着墨镜,酷劲十足,在江滩场地上挥洒汗水。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速滑训练是艰苦的。但郭哲昊从未抱怨过,“我喜欢轮滑,所以不觉得累。”他笑着说。周末时,他能一整天都泡在训练场上。
5岁那年,他参加了俱乐部举办的夏令营,成为里面年龄最小的一名学生,但他却乐在其中。“每次夏令营一举行,我总是第一个报名,因为我喜欢和大家一起训练,一起进步。”郭哲昊说。
之后,郭哲昊又加入了平滑队,一边练习速滑,一边练习平滑。“平滑需要动脑,手脚协调,这让我感受到了轮滑的另一番魅力。”
他在教练的推荐下报名了国家级少年丙组轮滑单向动作的比赛。起初,要和全国的高手切磋,他感到百般不适应。有一次比赛前,他看到其他选手都在做高难度动作热身,心里有些慌张。“但是爸爸告诉我‘不管别人怎么样,你努力了,发挥出来,就很棒了。’这句话像一颗定心丸,让我迅速调整好了状态。”郭哲昊回忆道。在赛场上,他虽然紧张,但身体却没有发抖,他完美地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
比赛结束后,他下定决心要刻苦练习,缩小差距。每天放学回家,他都会练习一个半小时的轮滑;周末时,有时甚至一整天都在训练场上度过。他的脚趾因为长时间的摩擦和挤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但他从未喊过疼,从未想过放弃。“因为我知道,只有坚持,才能离我的梦想更近一步。”郭哲昊坚定地说。
冬练三九,汗水变成冰碴
2022年,郭哲昊参加了国家队的集训。“刚开始时,我真的几乎坚持不下来。”郭哲昊坦言,“每天练习10小时,还要完成暑假作业,长时间的训练让我身心俱疲,我甚至有些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轮滑。”但教练一直鼓励他,“教练告诉我,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看到成果。”在教练的鼓励下,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夏天的汗水常常浸湿他的衣服,冬天寒风凛冽,他就在家楼下的架空层训练。爸爸妈妈裹着大棉袄在一旁陪伴,而他穿着单衣。“冬天天气很冷,刚流下的汗水就成了冰碴子。但看到爸爸妈妈在旁边陪伴我,我就更有勇气克服这些天气。”郭哲昊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22年全国自由式轮滑锦标赛上,郭哲昊在花式绕桩项目中获得了少年男子乙组第五名的好成绩。“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自由式轮滑全国赛,就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代表了湖北省的顶尖水平,让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郭哲昊自豪地说。
郭哲昊的轮滑之路越走越宽。除了在武汉市体育局、教育局组织的轮滑比赛中获一等奖,他还在花式绕桩项目中不断精进。“爸爸妈妈常常告诉我:只有不断努力,才能不断进步;只有不断挑战自己,才能超越自己。”郭哲昊说。
塑造体魄,梦想登上亚运会领奖台
郭哲昊并没有满足于此。“轮滑已经列为亚运会项目,我的下一个目标是拿到国家一级运动员证书,登上亚运会的领奖台。”郭哲昊告诉记者,“为此,我每天都在努力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郭哲昊的妈妈杨娟告诉记者,几乎每个周末夫妻二人都会放弃休息时间,全天陪伴孩子训练,有时也陪孩子在外地参加比赛。“原本认为轮滑是一个成本不高的运动,一路坚持下来,走上专业道路后,我们也投入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杨娟笑着说,孩子能坚持下来,取得成绩,让他们感受到了孩子的热爱和无限可能。
父母的支持和爱,是郭哲昊前行的动力。“小的时候我总是在想,如果一个动作没练好,为何爸爸要花大力气,不断看视频复盘动作,我想休息想放弃的时候,爸爸总是让我坚持。”郭哲昊说,现在长大了,终于明白了父母的心意,他很感激父母的付出。
轮滑对于郭哲昊来说不仅仅是一项运动,长期坚持训练,让他的身体素质极佳,在学习上效率也更高。“轮滑既是我的爱好,也是我强健体魄的方式,我对航空航天很感兴趣,未来还想进一步研究航空航天的知识。”
除了轮滑之外,郭哲昊还热爱户外运动和阅读。“目前他已读完了四大名著。阅读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还提高了他的写作能力。他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前进二路小学校长刘燕说。
该校副书记曾小琛表示,教育应鼓励孩子从自我出发,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给予足够的空间和支持。家长应放宽心,让孩子在感兴趣的事情上投入,通过观察和指导,助力孩子成长。“校园应成为孩子自由成长的天地,老师则适当引导,我们鼓励更多有兴趣爱好的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