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覃辰恺 张思敏
2016年至2020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医生袁洋远赴西藏山南乃东,走乡入户为群众制定健康扶贫方案,将当地因病致贫、返贫人数由百人次降到零;他6次走遍2000平方公里的乃东区47个村,推进20个标准化卫生院的创建;他还因地制宜,建立了“4+5+N”的医疗组团援藏模式……他被藏族群众亲切地称为雪域高原温暖的“曼巴(藏语医生的意思)”。
2024年第四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上,袁洋等人获得“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表彰。
袁洋在山南市义诊
治好“怪病”的“湖北医生”
进藏之前,袁洋在医院主攻结核以及与结核相关的呼吸道疾病。进藏之后,他变身藏族群众眼中的全科医生。尽管感到压力巨大,但袁洋依然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治病救人,成为村民们的健康守护者。
袁洋在当地义诊
一次,袁洋来到结巴乡门中村,他发现村民们都躲着古桑旺姆家。原来,38岁的古桑旺姆得了“怪病”,全身起疮,口腔溃烂,样子很吓人,大家背地里称她是“怪病女人”。村民们害怕传染上身,对其避而远之。
袁洋对传染病不陌生,他决定去帮帮古桑旺姆,于是,他入户对古桑旺姆进行检查,并初步判断她患了红斑狼疮。“你不要害怕,我带你去区里看病,会好起来的。”袁洋对古桑旺姆说。
援藏医生下乡送医送药
之后,袁洋将古桑旺姆带出村子,安排到乃东区人民医院并联系自治区疾控,在第一时间完成检查,进一步明确了诊断。袁洋每天驻村为古桑旺姆做口腔护理,为她换药。一段时间过去,古桑旺姆的病情有了好转,现在已能正常生活了。周围的村民看在眼里,逐渐改变了嫌恶的心态,终于不再回避。古桑旺姆更是十分感激,见到袁洋直喊他“救命恩人”。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每治好一个患者,就能增加藏族同胞对我们的一份信任,增进一份他们对党和政府温暖的感受。”袁洋说道。
基层医疗也要“绩效改革”
初到乃东,袁洋在基层调研发现,当地的基础医疗水平仍有待提高。“内地医生走后,设备谁来用,检验结果谁来研判,诊疗制度及标准谁来把关?”袁洋说,“我想多做点事情。比起每天看十几二十个病人,如果能在制度、方法上创新,可能更有意义。”
适逢乃东准备开展创建标准化村卫生室,袁洋说干就干。他在高原上劳碌奔波,为村卫生室选址、跑资金、定标准、立制度、督促考核,为乃东留下一套扎实的卫生健康基础设施。
建了村卫生室,就需要配套的管理、培训和考核。为了从机制上激发乃东基层医生的内生活力,自2017年起,在第八批援藏队支持下,袁洋率先在山南市组织实施基层医疗绩效改革。他为村医们制定了系统、详尽的学习规划,并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一对一、手把手,从量血压等基本医疗操作开始逐一教授。每季度,他都会带领各乡镇的村医翻山越岭,对村医进行交叉考核并集中进行点评。四年期间,他将2000平方公里的乃东区五乡两镇47个村跑了整整6遍。
走遍五乡两镇47个村居开展医疗工作(右二为袁洋)
终于,在多方努力下,乃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能医治的疾病由原来的五六种增加到十余类,在2017年山南市卫健委年终考核中,乃东有史以来第一次获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希望我们做了这些培训和考核之后,当地医生至少能够独立看十几种疾病,起码小病不能出村。”袁洋说。现在,乃东区已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
主动要求延长援藏时间
袁洋援藏期间,乃东区人民医院筹建开业,但全院专业技术人员不足30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于是袁洋主动请缨,两次陪同分管的藏族区长赴汉,与武汉市卫健委协商构建组团援藏事宜。
袁洋动员自己的工作单位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参与组团援藏,时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的张定宇大力支持,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乃东终于建立了“5+4+N”医疗援藏模式:五位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医生对口帮扶;四位医生援藏期限为三年;根据乃东医疗卫生需要,由武汉市卫健委临时派遣N位专家短期援藏。
随后的几年,除金银潭医院先后有17人次各专业医务人员对口援建乃东区人民医院外,还有多位分别来自武汉市各大三甲医院的专家组团医疗援藏,初步缓解了区人民医院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困境。
2019年7月,袁洋3年期援藏结束,但乃东区人民医院的建设刚起步,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他主动要求延长援藏时间并得到组织批准。在全体援藏专家和本地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乃东区人民医院先后建立了二级医院创建办公室、住院部、手术室、口腔科,并按照二级医院的标准建设了检验科、功能科。
一段援藏情,一世乃东人。“作为医生,难得有这样服务同胞、卫国戍边的机会”,袁洋说:“我愿意是那漫山遍野的格桑花中的一朵,扎根雪域高原,不负党和组织的培养,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贡献出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