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竹笋|知多少
竹笋,是中国人美食餐桌上一道鲜嫩存在。
种竹挖笋,也成为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增收路。
当小竹笋挖出大产业,如何规范高效栽培种养收割?12月10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四川南充了解到,《笋用绿竹栽培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经批准发布,这是南充林业领域首个地方标准,也是四川省首部笋用绿竹领域的地方标准规程。
笋用绿竹苗。(受访者供图)
形似马蹄的竹种
是经济与生态“双重宝”
“让土地和竹兜都好好休养下,3月就能扒晒,促进提早发笋。”12月9日,四川南充市顺庆区新复乡培育基地,看着覆土下的“竹兜”,他笑着叮嘱身旁的种植业主,按照技术规范种植,为来年好收成打下基础。
易锐,是南充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负责人,从事林业研究多年。眼前的笋用绿竹,是近10年研究的一个重点。
“笋用绿竹,因形似马蹄,也称马蹄笋,是我国南方优良的笋、材两用竹种,兼具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易锐介绍,笋用绿竹每公顷每年能够吸收约12吨二氧化碳,在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同时,还能助力森林发挥碳库功能,丰富本地森林资源种类。
笋用绿竹,因形似马蹄,也称马蹄笋。(受访者供图)
而从种植来看,笋用绿竹适合川中丘陵区种植,第2年开始发笋初产,第3年可以进入丰产期。从南充各地种植数据来看,笋期可达6个月,每亩产笋可达750kg,亩产值可达10000元以上。
“2014年,笋用绿竹由福建引种到南充,经过多年的种植、驯化,已经初具规模。”易锐介绍,笋用绿竹种植得到农户、业主、专家和市场的检验。随后,作为南充发展林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优质备选项目,在营山、蓬安、顺庆等地推广。
丘陵地区适配度高
8000余亩“大数据”提炼技术规程
隆冬,南充营山县的龙王寨下,绿竹成荫、婆娑作响。约10名乡亲手持锄头、铲子等工具,穿梭在竹笋地里忙着冬季管护作业。他们,是附近的村民,也是营山盛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笋农”。
笋农们正在忙碌。(受访者供图)
2015年,营山盛农农业开始种植笋用绿竹,近10年时间,发展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企业。截至目前,该公司笋用绿竹种植面积约3000亩,有效辐射带动周边乡镇,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笋用绿竹品种,在这里扎根。还在全国首创培育绿竹笋桶装苗,成功研发专用采挖竹笋工具并申报专利。“一种绿竹苗培育及丰产栽培技术”成果,也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
小小的笋用绿竹,看起来并不起眼,在南充多地推广种植。据南充市林业局数据,截至目前,南充已在营山、蓬安、顺庆等地推广种植笋用绿竹8000余亩。
“笋用绿竹兼具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经多年引种,适合丘陵区种植,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同时,还能助力森林发挥碳库功能,丰富本地森林资源种类。”
林研专家调研川中丘陵区绿竹示范基地建设情况。(受访者供图)
易锐介绍,为进一步规范马蹄笋的栽种,日前,由南充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牵头,营山县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营山盛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参与起草,《笋用绿竹栽培技术规程》经批准发布,标志着南充林业领域首个地方标准发布。
“《规程》从南充近10年绿竹种植大数据中,提炼分析总结。”易锐介绍,该规程是在实施的《川中丘陵区绿竹示范基地建设及丰产技术推广》项目和《一种绿竹笋苗培育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基础上总结而来,经大量实地调研和试验数据分析。
母竹要3-5cm胸径每隔6年清理
竹兜竹宝笋宝的栽种防治都有了教程
翻开这份《笋用绿竹栽培技术规程》, 对笋用绿竹栽培的术语和定义、造林、竹林管理、病虫害防治、档案管理等技术内容,都有明确规定。
“这相当于一份栽培种植‘教程’。”易锐举例,很多笋农都会凭经验在春日晴天让竹笋晒太阳。其实这是扒晒,3月上旬将竹从表土挖开,利用阳光刺激笋芽萌动,促进提早发笋和多发笋。
笋子在竹林里成长,《规程》对移苗造林也有所明确:母竹要选用胸径3 至5cm,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基部芽眼饱满的1年生立竹。母竹挖掘要在3月上旬,在竹秆1.0m至1.5 m处的节间斜口截断。母竹栽植时,竹秆斜角35°至45°放入栽植穴,覆土比种苗原入土高10 cm成馒头形,浇透水,再覆薄土或草保湿。
采收,要在笋尖刚破土时,用割笋刀齐切笋基部;采笋后,及时覆土复原。初、后期笋全采,中期笋选留母竹。尽量保留根部宿土,不可伤及笋目。
南充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开展栽培技术培训。(受访者供图)
易锐特别提到,《规程》强调每隔6年,结合扒晒挖除丛蔸内两年以上的老竹蔸,并及时回土,可同时施入有机肥。“这是很多经验老农都容易忽略的问题。”
易锐介绍,该《规程》已于10月27日正式实施。这也是四川省内首个《笋用绿竹栽培技术规程》,意味着在笋用绿竹的栽培上,有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将对后续行业规范起到引领作用,推动绿竹产业建设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为“天府森林四库”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持续推进竹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农户拓宽致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