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赵贝
5月28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标准)。这是游戏行业首个未成年人消费管理和退费规范。针对广受关注的未成年人游戏退费问题,该标准指出,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监护人等过错方应当根据各自过错情况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经济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监护人、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承担各自责任。对于退费的比例,该标准也明确游戏方和监护人的责任比例。
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要设置充值限额、实名认证,否则承担全部责任
关于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平台消费金额管理方面,该标准规定应设置消费上限,限制未成年人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月累计消费数额。不应向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同一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用户,同一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人民币。
该标准指出,用户以未成年人监护人身份发起投诉或申请退费后,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按规定核验其身份。核验通过且申请人符合退费标准后,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应按照法律有关“无效合同”的规定,将各自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予以返还。
如果未成年人的游戏消费要退钱,应该怎么退、退多少?各方又该承担多少责任?该标准也给出了参考依据。如果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未接入实名认证系统,或未落实充值限额要求,导致未成年人超额充值的,将承担100%责任。
若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已依法配置防沉迷措施,但存在监护人帮助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限制等监护人过错情形的,就相关未成年人超额充值部分,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根据相关消费过程中防沉迷措施的有效性等情况承担对应责任,建议一般责任比例为30%-70%,存在特殊情形可在此基础上相应调整,监护人承担剩余责任;
若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已依法配置防沉迷措施,但存在监护人未充分履行监护人责任等过错情形的,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根据相关消费过程中防沉迷措施的有效性等情况承担对应责任,建议一般责任比例为30%-70%,存在特殊情形可在此基础上相应调整,监护人承担剩余责任。
若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或监护人重复进行多次过错行为、同时存在多种过错情形或存在其他加重情节的,则相关过错主体应根据实际情况承担更高的责任比例,若对方无显著过错,则过错方可能需要承担全部责任。
而且,为了杜绝未成年人后续仍利用涉事游戏账号玩游戏,退费后,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可基于未成年人保护、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制要求和监护人请求等情况对退费申请所涉游戏账号进行账号封禁等合理处置。
多起未成年人游戏充值数万元,湖北警方帮追回
“警察同志,谢谢你们!这是我攒了一辈子的钱。”5月8日,一面鲜红的锦旗送到了湖北省鹤峰县公安局下坪派出所,冯大爷激动地说。
一个月前,冯大爷来到派出所报案,称其卡里的6万余元不见了。接警后,民警立刻展开调查,最终在冯大爷的手机上发现问题。原来,是冯大爷10岁的孙女小冯在假期间拿着他的手机,以他的身份充值购买游戏皮肤,并向自己的朋友赠送游戏装备,一年内陆续花掉了6万余元。
民警立即着手收集手机游戏充值的相关明细,并与游戏平台官方客服及第三方支付平台客服取得联系,明确退款所需的材料和证明,同时也感受到退款很难。
考虑到冯大爷年龄较大,操作有难度,民警便帮其搜集准备相关材料及书写退款说明。之后通过20余次电话交涉,游戏公司答应只退款2万元。民警为了最大程度地挽回冯大爷的损失,选择带上相关材料,驱车2000多公里赶往广东,去游戏公司的总部进行了交涉。经过民警的不懈努力,最终该游戏平台于4月28日将钱款悉数退回冯大爷的银行账户。
“警察同志,我微信账户里面的几千块钱怎么突然不见了,麻烦你们帮我查查!”5月11日早上8时许,湖北省大冶市东岳街办桥虹社区居民周婆婆带着13岁的孙子来到东岳路派出所桥虹社区警务室求助。
民警打开微信钱包通过查询流水发现,从去年11月份至今共有27笔钱转向了同一个游戏平台,用于购买游戏装备和皮肤。金额从6元至898元不等,总金额达5200余元。民警判断应该是被周婆婆家的小孩充值到游戏内消费了。周婆婆这才想起,她孙子小平(化名)总拿着她的手机玩游戏。
为帮助周婆婆追回钱款,民辅警第一时间联系了游戏平台官方客服,申请做未成年人游戏退费工作。经过多次沟通工作,平台工作人员表示会尽快核实并协助退款。
考虑到周婆婆对手机操作不熟练,民辅警积极协助其完成一系列相关证明材料上传,并不断跟进平台退款进度。经过近10天的反复交涉、申诉,游戏平台最终将部分游戏充值款共计3693元退回到周婆婆的账户上。
2023年11月15日,居民肖大爷到湖北省云梦县公安局清明河派出所求助。当月,肖大爷的孙子在肖大爷不知情的情况下,多次用他的手机在网络游戏里充值,金额高达3万余元。肖大爷希望民警能帮忙追回钱款。
了解情况后,民警一边安抚肖大爷,一边联系相关游戏平台。民警与客服人员进行沟通,帮助肖大爷按照平台提示,整理和提交相关材料。经过一个多月的不懈努力,12月16日,游戏平台将孩子充值的钱款3万余元,全额退回到了肖大爷的银行卡中。
如果协商退款不成功,法院也可帮其维权
2023年11月,海南省三亚市人民法院审理一起涉未成年人游戏充值诉讼案例,一名小学生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向手机游戏充值约2.9万元,小明父母与游戏运营商协商退款均无果,随后诉至法院。经调解,学生父母分别与两家游戏运营商达成调解,游戏运营商对小明所充值的绝大部分金额予以退还。
2021年,湖北省团风县人民法院审结四起相关案件。案情显示,年仅12岁的孙某,用自己身份证实名注册支付宝账户后,在2021年2月至3月期间,趁其母亲不注意,偷偷将其母亲支付宝账户中7.8万余元陆续转至自己的支付宝账户。孙某用偷偷转来的款项,通过多个游戏平台游戏充值、某短视频平台观看视频直播打赏、某购物平台购买大额电子产品等方式迅速消费,其母亲3月底发现该情况时,孙某支付宝账户金额消费得所剩无几。
孙某父母以孙某本人为原告,孙某父母为法定代理人身份,将孙某进行大额消费的游戏平台、购物平台及支付平台均诉至法院,要求各平台全额返还孙某在平台的消费金额,并提出其他诉讼请求。
经过法官向原、被告的不断沟通明法释理,被告均确认孙某未成年消费的事实,认可平台对未成年人监督、限制消费方面存在缺失;孙某父母也理解了自己作为父母存在履行监护人职责不到位的过错行为,自身应承担一部分责任。原告方陆续与被告达成和解协议,各平台也均按和解约定履行了退款义务。
法官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