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陈丽新 许静思
编者按:
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揭示长江中游文明灿烂成就——2022,湖北考古硕果累累。
为梳理上一年度的湖北考古工作,总结湖北考古事业的最新成果,由《江汉考古》编辑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联合主办的2022“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于2023年1月启动。
即日起,报名参评2022湖北“六大”的项目将陆续通过极目新闻全媒体平台、《江汉考古》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公布,向大众展示湖北考古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
项目名称: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武汉大学、郧阳博物馆、十堰市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陆成秋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坐落于汉江北岸,曲远河口西边。遗址因于1989、1990年发现两具直立人头骨化石(俗称“郧县人”)而闻名,是一处集古人类化石、古动物化石和石制品三位一体的重要旧石器时代遗址,埋藏人类化石的地层的时代被测定为距今110-80万年。遗址面积约190万平方米,保存了100多万年来不同时期的地层堆积。2001年6月,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学堂梁子遗址远景
为解决有关“郧县人”学术问题,并为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活化历史场景创造条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武汉大学、郧阳博物馆、十堰市博物馆等单位,组成多学科交叉的考古团队,对该遗址开展新一轮考古发掘与研究。
为保障考古发掘的质量和文物安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十堰市和郧阳区政府共同努力,在遗址修建了温湿可控、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考古方舱和考古工作站等。同时,为了使考古发掘更加科学、系统、有序和可持续,考古队引进了考古发掘数字管理平台、ArcGIS系统和国际通用的最新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与记录方法,对遗址进行地点和发掘区的划分,纳入新的布方与测控系统。
考古方舱
2022年5月18日,在距“郧县人”1号头骨发现33年后的同一天,在相距33米远的考古发掘地层壁面上,“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保存完好,形态基本正常,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形,所能提供的性状信息比以前发现的两具头骨更丰富而真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前两具头骨变形的缺憾。伴随出土的还有少量石制品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
郧县人3号头骨出土照
B区出土石制品
B区出土动物化石
“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后,考古队制定了科学周密的工作方案,采用最新的田野考古规程和前沿科技手段,多学科联合攻关,对埋藏头骨化石的部位及时进行了扩方发掘,基本厘清了化石的分布、埋藏和产状及与其他动物化石、石制品等遗存的层位与空间关系。
发掘合集
2022年12月3日上午9时许,“郧县人”3号头骨在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被顺利提取出土,进入修复和研究环节。
提取现场
从5月18日3号头骨面世到12月3日被提取出土,历时半年多,在4平方米的头骨发掘区,考古团队把1平方米的探方进一步细分为4个亚方、每2厘米为一个操作层进行精细发掘;围绕人类化石和其他遗存,系统采集了1400多份用于年代、环境、埋藏、残留物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等多学科研究的沉积样品,拍摄了20多万张高清照片,对每个发掘层面、重要遗迹和遗物都做了高清晰度的实景三维建模,留取了海量的发掘图片、影像与数据资料。
技术及装备合集
发掘所揭示的人类化石的空间位置、埋藏情况和沉积物信息,以及所展开的地层对比分析皆表明,“郧县人”3号头骨与以前出土的1号、2号头骨位于同一套地层中。以前采用电子自旋共振、铀系法、古地磁方法测年结果指向距今约100万年。
“郧县人”3号头骨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保留该阶段人类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学特征;该化石处在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和关键环节上,为探讨东亚古人类演化模式、东亚直立人来源、东亚直立人与智人演化关系等重大课题提供了翔实而关键的化石及文化证据。本次发掘的收获为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讲好东方人类故乡先民演化和文化发展的故事,提供了关键节点的重要依据与信息。
(图片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