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逝世,他曾创建新中国第一个汉语语言学系

极目新闻 2023-02-06 20:17:46 阅读量:

极目新闻记者 国倩

2月6日,极目新闻记者从华中师范大学获悉,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语言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和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创建人邢福义先生因病于2023年2月6日中午12时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

邢福义先生1935年5月30日出生于海南乐东。1954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专修科,1956年毕业留校。1983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2年被聘为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1999年创立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并任系主任。2000年至2012年,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曾当选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担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语言学科组副组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汉语学报》主编,曾担任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长、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湖北省语言学会会长等学术职务。

邢福义先生毕生致力于汉语语言学研究,主攻现代汉语语法学,也研究逻辑、修辞、方言、文化语言学、国学及其他问题,并在上述领域尤其是现代汉语语法领域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独著、合著、主编各种学术著作和教材50余部,包括《汉语语法学》《汉语复句研究》《词类辨难》《文化语言学》《全球华语语法》等,主要成果结集为十二卷本、共计近600万字的《邢福义文集》。曾四次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三次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还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国图书奖、国家优秀教材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多部研究成果被翻译成英、俄、法、日、韩等多种文字。被学界誉为“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之一,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首届荆楚社科名家”和“华大卓越教授奖”等。

创建新中国第一个汉语语言学系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语言学家,邢福义被称为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之一,在学界素有“南邢(邢福义)北陆(陆俭明)”之称。

从上世纪60年代起,邢福义始终怀着“提高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学术地位”的信念,坚持用学术研究增强中国文化的底气,补足与外国语言研究的差距,提出中国人自己的语言理论,同祖国一起“自己走路,走自己路”。

1999年,邢福义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汉语语言学系,极大推动了汉语言研究的发展。他的汉语语言学研究以现代汉语语法为基点,不断延伸拓展至汉语修辞、汉语方言、语言逻辑、语言教育、语言应用、文化语言学、国学等更广泛的领域,并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邢福义研究了从词、结构到复句、句群等大量语言现象,建立了“两个三角”理论、“小句中枢说”等原创性的语言学说,成为一个时代中国语言学的标识。以其为带头人的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以其为领军人物的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系“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有关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俄罗斯知名语言学期刊《语言研究问题》在译载邢福义的论文时盛赞他为“汉语逻辑语法学派奠基人”。

大专学历的他靠自学成汉语言学家

邢福义1935年出生于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儿时祖父教他认字,让邢福义坐在腿上听他念《薛仁贵征东》。“说来奇怪,听过《薛仁贵东征》之后,自己再看其他旧小说,都能读懂大意。10岁前,我在黄流由母亲带着到处借书,读了不少旧小说,包括《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邢福义说,他喜欢画画,为了帮家里节省开销,初中毕业后考入琼台师范,主要是学画画,想毕业后能当个小学美术教师。

中师毕业时,学校让他考大学。但当时,邢福义家庭经济困难,所以他决定报考求学时段较短的两年制专修科。1954年9月,19岁的邢福义来到武汉,就读华中师范大学的中文专修科。

邢福义对文学也很有兴趣,在课余时间读了不少中外名著,并试着写点儿童文学。1955年的一个傍晚,他走进中文系资料室,翻看一本《语文学习》,读到了几篇讨论主宾语问题的文章,立即对语言里居然存在那么神奇奥妙的规律大感惊讶。于是,邢福义也试着思考了一两个问题,越思考兴趣越浓,仿佛被一股子力量牢牢吸引住了。

1956年7月中文专修科毕业后,系领导宣布把邢福义留在系里当助教。“一个专科生能留校,这是我绝对没有想到的。”在召集留校者开会时,领导要求我们表明自己的专业意向,他毫不犹豫地填写了“汉语”这门当时大家都不愿意搞的、被认为十分枯燥的学科。

从小学到大学,这位华中师大中文系的首位博士生导师,在校读书的时间总共才十年。“所以学识先天不足,贫‘血’缺‘钙’。刚开始当现代汉语专业助教时,我的学历和学力都比同事们低一二个层次。”邢福义说,那时家乡的一句俗话“猪往前拱,鸡往后扒”对他起了作用,使他悟出了许多人生哲理。“首先,要拱要扒。拱和扒,意味着要奋斗、求生存、求发展。我属猪,只能‘往前拱’!”

后来,邢福义写出了好些文章,引起了语言学界同行的注意,也引起了吕叔湘等前辈学者的特别关注。

常说“抬头是山,路在脚下”

数十年来,邢福义教授育人不辍、桃李芬芳。邢福义曾把做学问喻为登山,并以“抬头是山,路在脚下”勉励自己和学生。他在黑板上写下的这八个大字后来成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的系训和语言研究所的所训。

作为学生,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姚双云教授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文讲过和老师邢福义的故事。在姚双云眼里,老师邢福义是语言学界的“老顽童”,因为老顽童周伯通痴迷武功且能坚持不懈。

姚双云说老师邢福义也是既善师又善教的学者。他善于因人制宜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不断有新的开始。他上课不搞“满堂灌”,不用“宣讲式”。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加强研究示范,避免教师、学生的研究工作互不沟通;在与学生接触中,注意发现他们的长处,诱发他们的潜在优势。在师生关系上他提倡亦师亦友,这样利于形成良好学风和氛围,因而利于人才的造就。

在平时,邢福义一直心系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并告诫青年学子:“人品第一,学问第二;文品第一,文章第二。”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的沈威教授在2022年《邢福义文集》出版时,也写下了与邢福义的师生缘。

沈威于2007年跨专业跟随邢福义攻读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邢先生每次讲座的PPT、照片的处理、视频的剪辑都是他亲手制作。遇到不会的地方,他总是认真地向我请教。”沈威在文章中提到,邢福义会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爱护。

邢福义先生千古!

(部分内容综合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海南日报、华中师范大学官网等,部分图片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蔡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