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夏雨
一个人专注一份事业多少年才算长?
“他们说从1971年到2010年,以工作起止的时间算起,我在东湖干了40年了。但我觉得,应该是一辈子!”穿着冲锋衣,背着相机包的童汉芳,一边大步流星地带着记者在东湖听涛景区穿行,一边介绍着他和东湖浩荡而绵长的情缘。
虽已是73岁高龄,但童汉芳仍精神矍铄,充满活力。上周,他的新书《我的东湖记忆》在汉首发。22万余字、500余幅珍贵图片,汇集成一部关于东湖的时光机。
曾供职于武汉东湖风景区管理局,历任团委书记、党支部书记、政治处副主任、宣传部部长,童汉芳在书中以建设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身份,图文并重地全面讲述了东湖风景区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进程。10月21日,他接受了极目新闻记者的专访,在东湖畔打开了他的东湖记忆。
拿出退休金著书只为感恩
进大门,过黄丽湾长廊,绕水云乡,一路往寓言公园,梧桐橙黄、劲松苍翠;金风细细中,桂花送来缕缕清香,闪着晨光的湖面微澜。
住在武汉的人,几人不爱东湖?童汉芳说:“东湖之于我,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的精神家园。”
路、桥、碑、亭,对于东湖的景,他如数家珍。多数人喊不出名字的地方,绿道、磨山、落雁岛等著名景区以外的地方,都被他一一写进书里。如先月亭、可竹轩、小梅岭、落霞水榭等。
童汉芳花了自己用退休金攒下的部分积蓄出书,在最后整理出版的3个多月里,没日没夜写到“眼睛疲劳得睁不开,就滴点眼药水眯一会再继续”。身边的朋友问他,“为什么退休后还要做这种既吃力又亏本的事?”他的回答是“感恩”。
“1971年9月,我刚参加工作到东湖时,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青年,领导安排我在大会上发言,我紧张得‘头冒汗腿筛糠’,根本没想到未来我会由工人成长为干部;没想到由好奇照相到成为摄影家,更没想到会获得湖北省新闻摄影‘金眼奖’和‘武汉十佳摄影师’称号。这一切,都应该感恩党组织为我提供了前行的人生舞台。”
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东湖听涛景区(童汉芳翻拍东湖老职工张新民赠予他的老照片)
《我的东湖记忆》里主要记录了东湖风景区建设历经的三个黄金时期:1950年代建设听涛、珞洪、华林景区时期;1980年代起建设磨山、马鞍山、落雁景区时期;进入新世纪建设“东湖绿道”和白马景区时期。“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东湖风景区建设,我想告诉年轻人,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共同的建设,才有今天美丽的东湖风景区。哪怕我的书只卖出一本,哪怕影响一个人,我也觉得值得。”
拍摄听涛景区险丧命
童汉芳参加工作时虽只初中毕业,却热爱学习,后攻读大专。他经常给各大报社投稿“以提高写作能力”,此外,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自学摄影,留下了大量有关东湖的美丽影像。
“我在1984年用一年的奖金买下第一部海鸥A4相机,拍片积极性很高,一到周末就带上女儿到东湖采风,后来换了单反相机,更是乐此不疲。”
童汉芳酷爱拍照,为了拍摄到一张令自己满意的东湖日出,连续一周5点多去行吟阁拍晨曦。为了守住落雁岛候鸟的倩影,他请朋友骑摩托车送他去落雁岛,在一个空了很久发着霉味的小房子夜宿。最让他难忘的,是为了拍摄听涛鸟瞰全景差点丢了命的经历。
“我在2002年的夏日,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沿湖的所有制高点,都没有找到理想的角度,无奈只能选择与东湖大门隔一个院墙的大烟囱。我向烟囱边值班的师傅道明来意,师傅当即同意了并嘱咐我登高要小心。我从烟囱底的第一个钢筋开始,一级一级地往上攀爬,爬到了至少十层楼高的烟囱顶,我见圆形的烟囱周围也是钢筋裹着,便伸手抓上去准备登顶,钢筋竟然一下子断裂,落入正在熊熊燃烧的烟囱里。好在我当时的重心还没全附在这根钢筋上,否则就和那根钢筋一起落下去了。”
在东湖大门附近拍摄听涛景区鸟瞰照片是童汉芳的愿望,幸运的是,科技不断进步,“插上翅膀”的无人机推出,拥有高拍摄角度不再像过去一样困难。
2019年,70岁的童汉芳开始玩无人机,但是成功不是一蹴而就。“我水平不好,第一架无人机用的又是手机显示屏,手机受信号干扰,第一次拍摄就‘炸’了机,降落到黄鹂小区入口处,我惊出一身冷汗。好在失控的无人机降落下来没有伤到人。第二次拍摄时,手机又黑屏,无人机直接掉进了东湖。有了前两次教训,我干脆重新买了有显示屏联机的无人机。又经过一年多的飞行实践后,我在2022年夏天,趁晴天赶到东湖大门和梨园大门,终于拍摄了想拍的照片,完成了我多年的心愿。”
用最酷的方法对抗衰老
“昨日(20日),我从早上6时30分开始做《我的东湖记忆》的图文对号入座,一直弄到晚上9时30分,除去吃早中饭和午睡时间,扎扎实实干了13个多小时,似乎又有点拼老命的味道,虽然累但是值得:终于把图文对号入座的第一稿弄出来了。9时30分才开始边吃晚饭边看新闻,10时30分上床睡觉休息。今天(21日)早晨醒来不想睁眼,才真的感到昨天(20日)是干得有点累。今天准备理发、做核酸检测、到听涛景区补航拍照片,然后就回家休息。”
童汉芳一直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极目新闻记者翻看他的朋友圈,几乎能看见他近些年来,过去的每一天。这些“每一天”,虽篇幅不长,却满满都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对平凡生活最鲜活的热爱。“我是心里始终有阳光的人。”童汉芳说。
他的朋友史凤玲感叹:“许多人在社会的迎来送往里,逐渐失去,失去一些纯粹,失去一些宽容,失去一些爱和学习的能力,失去曾经的自己。至今,我仍然好奇,童老师是如何在70多年的生命中,做到不失去的。他是拥有如此纯粹地热爱,从学习玩博客、微博再到朋友圈,从玩单反到玩无人机。或许,正因为他一直在失去,比如时光,所以一直从时光中汲取新的内容进行自我反哺,他用最酷的方法对抗最不可逆的衰老。”
结束完采访,童汉芳去落雁景区给好朋友的双胞胎孙女拍照,他告诉记者,《我的东湖记忆》是其人生一件大事,完成后仍将在东湖步履不停。
(本文图片由童汉芳拍摄)